第1部分(第2/4 頁)
發現他能縱談當前國家大事,非常驚奇,就誠心誠意地和他交為朋友。徐世昌不以科舉標準衡人,也可以說是慧眼識才了。不久,徐世昌要赴京趕考,缺乏路費,袁世凱鼎力相助,兩人成了很好的朋友。徐世昌1882年考取舉人,1886年考中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按照科舉的標準,自然是有才華的成功人士了,後來成了袁世凱十分重要的謀士和助手,官運也十分亨通。
度過了無知嬉戲的少年時期以後,袁世凱開始懂得功名的重要,力求有所進取。不過,他的八股文章做得實在沒有水平,在科舉的路上已經無法挽救,於是,他索性下決心丟棄八股文章,在實際辦事的本領上奮鬥。所幸的是,他的家族背景為他的仕途開拓著良好的道路。國家進入了###時期,文人大量地投入了戰爭。他的叔祖父袁甲三是進士出身,因在家鄉組織團練武裝,與捻軍作戰,成了淮軍將領,官至漕運總督。他的養父也即他的叔父袁保慶,和淮軍將領吳長慶的關係非常好,袁保慶去世時,袁世凱還年幼,是吳長慶幫忙辦的喪事。中國社會非常保守,太平天國起義之後,湘淮軍人多是些文人從軍,以軍功發達。但事過之後,社會風氣仍然重文輕武,以科舉考試為第一號出路,讀書人都要過這一座獨木橋。不過,畢竟是大亂之後,國家多事,文人入幕由保舉做官的渠道比過去拓寬了許多。依靠先輩們開拓的道路,袁世凱科舉不成,決心投筆從戎。這時,吳長慶也看到袁世凱仕途不順,願意關照老朋友的後人,寫信給他,讓他到軍隊中來,學習軍事。1881年10月,袁世凱前往山東登州,吳長慶安排他幫辦文案,做了一個小小的幕僚。吳長慶把他安排為軍中的文職人員,那是關照他,也是看得起他。
可是,袁世凱的文字功底實在不行,做文案並不稱職。吳長慶又很關照他,特意讓自己軍中的著名幕僚張謇為他修改文章。張謇比袁世凱年長6歲,出身貧寒,加入吳長慶幕已有5年之久,當時也只是個秀才。但張謇是個在社會上已經有些名望的才子,文章屢稱第一,只是科舉考試非常不順利。但他仍然堅持走科舉正途出身的做官道路,志向遠大,親人師友也對他寄託著莫大的期望,當幕僚只是為了謀生而已。同時,張謇是個君子,堅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學修養,刻苦砥礪士的名節,講究士的“出處”,也就是要經由光明正大的途徑出去做官,在加入官僚集團的問題上,要有嚴謹的道德選擇,不受利益的引誘。由於張謇為袁世凱修改文章,袁世凱也就尊重張謇,把他看做自己的老師。不過,袁世凱對做文章實在缺乏興趣,張謇也對改他的文章實在感到頭痛。這段經歷,實在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事情。儘管在為人處世上,他們不是一路人,但袁世凱在開始的一段時間裡為人比較收斂,畢竟都是吳的幕僚,合作共事,總是朋友之交。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1.三顆政治明星(2)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政局混亂,朝鮮國王請求清政府支援。朝鮮當時是中國的藩屬,朝鮮有事,作為“天朝上國”,當然不能不管,清政府當即派遣吳長慶率慶軍6營入朝平息事變,袁世凱被委派負責前敵營務處。袁世凱作為一位年輕的文職官僚,初涉軍務,辦事卻很有膽略,有機變,有權謀。這一職務給了他充分的機會,他面對行伍出身的驕兵悍將,整飭軍紀,毫不手軟,充分表現了自己的才幹和價值,並贏得了吳長慶的信任。從此,他的仕途一帆風順。1884年5月,清政府調吳長慶率3營回國駐防,另3營仍留在朝鮮,袁世凱被委派總理營務處,會辦朝鮮防務,開始直接掌握軍權。
袁世凱的才幹並不是和道德聯結在一起的,而是和權謀聯結在一起的。《戰國策》裡蘇代說燕王:“仁義者自完之道也,非進取之術也。”政治人物大多重權謀,輕道德,自古如此。袁世凱掌握軍權後,開始疏離吳長慶,怠慢同僚,遇事張揚,並且直接向淮軍首領、直隸總督李鴻章接洽投靠,引起吳長慶的反感。特別注重人格修養的張謇,實在看不下去,聯合同僚給袁世凱寫了一封信,責備他的種種不是,最後說:希望你平心靜氣一個月不要出門,把以前我們勸你讀的為人處世的書仔細讀讀,對照著自己去做事。不要以為天下的人都是傻瓜,不要以為天下的人都很軟弱。你要腳踏實地,痛改前非,才能對得起你的叔祖父、你的堂叔和你父親的好名聲,才能符合吳長慶對你的器重和期望。那麼,一切的好事善事就會跟著來了。
從此張謇和袁世凱絕交,不再來往,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張謇在吳長慶病死後,不願意投靠李鴻章,堅持走科舉的道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