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3/4 頁)
費者對於廣告態度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超過6成的消費者對廣告不信任,並且這一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在2006年中國消費者協會發起的調查中,已經有超過7成的消費者對商業廣告持不信任的態度。在上海《新民晚報》的調查中,超過80%的消費者對承諾可退貨和消費者體驗營銷表示了信任。
有一次,我受邀為外地一個距離火車站很近的大型專案提建議,因為是個老城,火車站位於城市相對中心的位置,地段不錯,但噪音汙染成為專案最大的擔憂,探討中,開發商老闆多次強調說要用最好的技術和材料最大限度地降低噪音的影響,並且提議針對這些舉措進行高密度的宣傳,把劣勢轉化為優勢。而我的建議是,用最好的技術和材料把噪音控制在正常甚至是比那些不靠近火車站的專案更低的程度當然是個大前提,但營銷的方式則未必適用,既然噪音是專案最大的抗性所在,那麼就先建設樣板段樣板房,24小時全天候接受看房,甚至提供免費試住,在樣板房內安裝噪音監測儀,把競爭專案和各時段的噪音分貝資料拿出來給客戶比較,讓購房者親身體驗比開發商耗資宣傳的效果要好得多。如果你擁有了一個住在這裡並不會受到噪音汙染的事實,就沒有必要去大肆宣揚,只要讓客戶來體驗這種真實就好了。
這種做法並非什麼了不起的創意,不過是針對消費者心理和遵守市場營銷的法則。不過遺憾的是,營銷大師之所以要把“炒作法則”立為不可違背的商規,說明不知道、不遵守市場營銷規則的人實在太多。遠的不說,就說2008年房價調整的時候,碧桂園、萬達在內的瀋陽市72家房地產公司聯合的所謂“不降價聯盟”;不過是新瓶裝舊酒,其做秀炒作的本質,不能不令人扼腕嘆息。不過,正如大師所言,炒作就是炒作,違反市場規則的炒作註定走不了多遠,這一點,恐怕“不降價聯盟”內的各成員都清楚得很。
豪宅那些事兒:豪宅市場火爆的前世今生(1)
一
豪宅其實是關於社會階層的話題,敏感但無法迴避。
社會學家把社會劃分為五個階層:上層、上中層、中層、中下層、下層。豪宅無疑對應的是上層或至少是上中層人士。
計劃經濟時代,中國的階級概念基本被打破,職業的不同決定了社會階層的歸屬,比如機關幹部、工人、農民等。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體制的引入,使得中國的社會階層漸趨多元和豐富。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研究”課題組在《當代中國社會流動》一書中,把中國社會劃分為十大階層,由上至下分別是: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經理人員、私營企業主、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個體工商戶、商業服務業人員、產業工人、農業勞動者、城市無業或失業半失業者。
據招行和貝恩公司近期聯合釋出的《2009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2008年中國內地個人持有可投資資產超過1 000萬元的高淨值人群約30萬人,共持有8�8萬億元的可投資資產。
這些人群構成中國的上層社會階層,是中國豪宅消費的主力軍,而且以每年近7%的速度在增長,其中1/3的比例集中在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
儘管這些資料非常清晰地傳遞了社會階層存在的資訊,儘管絕大多數人也對此十分清楚明瞭,但談論階層絕不像談論豪宅那樣是個引人入勝的話題,儘管,這兩者本來是密不可分的。
保羅·福塞爾在其《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一書中把美國的社會階層細分至九個,但就算是在社會階層豐富細緻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談論社會等級依然顯得曖昧,並且經常是過於敏感的,”保羅·福塞爾在書中寫道。他引用保羅·布盧姆伯格的觀點:今天還存在一種“基本的社會等級差別”,這就是買得起房子——任何房子——的人和買不起房子的人之間的差別,如果按這一思路再降一級,這種區別就變成了買得起車的人和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等公共汽車的人。
二
人的衣著、喜好、談吐以及室內的擺設甚至是高矮胖瘦無不透露出他的階級屬性,在中國,由於位處金字塔頂端的上層階層正在形成過程中或形成不久,來源於草根的富豪比比皆是,用來區分這個群體的符號,奢侈品無疑是最直接簡單的,這其中又以名車豪宅居首。
據商務部預計,到2014年,我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場,佔全球總量的23%左右。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奢侈品市場的年銷售額佔全球市場份額的18%,是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費國,僅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