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國藩觸目驚心。尤其是對人性在戰爭中的扭曲和醜陋,曾國藩更感絕望。在和平環境裡,人性,至少還有邊緣和底線吧,輕易之間,是不突破底線的;但在戰爭中,人性之中的兇殘與醜陋幾乎無法控制。平日裡曾國藩孜孜追求的清明和理性,在戰爭的環境中,更是無從談起?人,還應該是動物吧,要不在身上,怎麼會殘留那麼多獸性呢!在戰爭中,獸性就如洪水一樣,以一種不可扭轉的勢頭鋪天蓋地。如此的兇殘和暴戾,想起來,就讓曾國藩心驚肉跳。
戰爭讓曾國藩失望,也使其充滿痛苦。痛苦在於,曾國藩不得不改變自己;而自己,又不滿意,甚至厭惡這種改變。多年來理學的薰陶,已讓曾國藩習慣於用榮辱感以及道德的是非標準來判斷問題,對待任何事情,都力求在道德範圍之內,爭取做到中庸完美。在某種程度上,曾國藩甚至算得上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也是一個保守的道德主義者。但戰爭讓曾國藩的經世之心遭遇了阻力,在更多的時候,曾國藩不得不屈從戰鬥本身,以勝敗來約束自己的行動。戰爭的目的就是全力爭勝,在這樣的根本面前,曾國藩不得不讓自己的內心和行為扭曲,不得不讓道德和榮譽妥協,不得不向那個龐大而腐朽的官場妥協。對於腐朽的官場風氣,曾國藩先前一直是很厭惡的,但現在,他不得不低聲下氣周旋其中,乞求那些道德敗壞的大大小小官員的支援。曾國藩清楚地知道,要贏得戰爭的勝利,自己的手下儘量地少犧牲,他必須得委屈自己。曾國藩困惑的根本在於,即使是這場戰爭勝利了,這個龐大的帝國也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和進步。自己犧牲一切拼命來維繫這樣的道統,又有什麼實質性的意義呢?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六章 大悟山村(3)
讓曾國藩感到失望的還有自己的部下。一開始,曾國藩對於自己組建的湘軍,還抱有理想化的成分。在他看來,自己親手建立的軍隊應該是一支紀律嚴明、愛民如子、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具有理想和道德情懷的武裝力量。在這支軍隊中,各級軍事將領應該不為名不為利,以天道作為自己的責任。因此,曾國藩一開始就讓那些與自己志同道合的讀書人擔任湘軍的各級指揮者,想以文化和道德的力量來塑造軍隊之魂。但經過數年艱苦卓絕的戰鬥之後,曾國藩越來越不能容忍這支軍隊的暴戾和殘忍了。那些眾多的湘軍將官們,分明與衙門的胥吏和差役一樣,同屬毫無道德廉恥之人。慘烈的戰爭讓人異化,甚至,連原先那些熟讀經史子集的讀書人都未能倖免。曾國藩甚至認為歷史典籍所記載的偉大而有德行的將領都是不存在的,他們都是歷史學家的理想化,是文人們的妙筆生花,是市井之徒的一廂情願。中國文化就是這樣習慣於將現實生活戲劇化,將歷史事實傳奇化,讓人們在傳奇和戲劇中,尋找各自的安慰。這一點,曾國藩現在感觸頗深。有時候曾國藩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原先那些道德君子們,只有讓他們看到建議擢升軍階的奏摺,或者給他們鄭重其事的承諾時,他們才肯去賣命。在很多時候,曾國藩不得不在湘軍和綠營將領中降低品行標準,對官兵的所作所為視而不見,以維持湘軍的戰鬥力。這種妥協,對於崇尚道德理想的曾國藩來說,無疑是相當痛苦的。曾國藩有時想,也許,人性都是如此吧,特別是跟死亡相鄰得如此之近時,人們都會丟棄掉所有的虛偽,露出赤裸裸的真面目——戰爭和暴力就這樣使曾國藩感到困惑。這樣的困惑,也許不是曾國藩個人的困惑,而是經歷過戰爭的所有人的共同困惑吧。
由於心情不好,曾國藩不久就病倒了,並且,一病不起,發起了高燒,半夜裡不停地說胡話。曾國藩在湘潭的老友歐陽兆熊得知曾國藩的情況後,特意推薦名醫曹鏡初來到白楊坪,為曾國藩看病。面目和善的曹鏡初在望聞問切一番之後,認為曾國藩思鬱過度,思傷腎,憤傷肝,以致身體紊亂,急火攻心;同時,形而下者謂之體,形而上者謂之心,病灶自下而上蔓延,由腹、腎、骨,而至腦部、神經,這已經不僅僅是身體的病,也是心理之病了。於是,曹鏡初給曾國藩開了一劑藥方,讓曾國藩早晚煎服。看病之餘,熟讀詩書的曹鏡初還跟曾國藩談天說地,曹鏡初對曾國藩說:岐黃可醫身病,黃老可治心病。閣下還是多讀一點黃老之作,這樣,也許對於身心都有利啊!
病榻之上的曾國藩如醍醐灌頂:是啊,有什麼放不下的呢?人生一世,譬如朝露,一切都是身外之物,為何要拘泥於一些小事耿耿於懷呢?彷彿是在那一剎那間突然開悟,曾國藩的心病一除,身體就一天天地好了起來。
第六章 大悟山村(4)
現在,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