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頁)
在經歷過十多年閉關鎖國後,經濟大潮中湧動的是商品經濟社會的消費時尚。我們的學科分類和知識譜系,仍然停留在大約相當於牛頓物理學時代的狀態。迅速興起的城市化運動中,到處堆積的是象徵著資本的炫耀與腐朽沒落的偽貴族習氣的文化符號。本來美麗的山林,卻被無知地“三通一平”了;本來婉轉的河流,卻被殘忍地裁彎取直,水泥灌底護襯,變成了人工河渠;好端端的良田,一夜之間就被大筆一揮地劃為開發區,然後又被撂荒;在那些氣派的廣場和景觀大道背後,僅僅幾步之遙,就是臭氣熏天、骯髒擁擠的街巷和垃圾場。城市在帶來生活便利的同時,譭棄了家園,破壞了自然,宰割了天空。①
法國思想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認為,15歲之前的教育應該在遠離城市的農村進行。“我在鄉間度過了青春年少時期,那裡的孤寂生活和我全神貫注地閱讀的好書,加強了我對深摯感情的天賦秉性,使我變成類似費納龍(1651~1715)式的虔信者。在隱遁中所做的沉思,對自然的研究,對宇宙的冥想,都促使一個孤獨的人不斷奔向造物主,促使他懷著甘美熱切的心情去探索他所看到的一切的歸宿,探索他所感到的一切的起因。”②
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說:“這個世界上能深深震撼我們心靈的有兩樣東西,一是我們頭頂上璀璨的星空,二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律。”③
中國作家冰心(1900~1999)一生關心孩子們的成長,晚年對中國孩子的最大祝願是:“讓孩子們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④
人類進入現代化城市生活以來,在精神思想文化領域,迄今沒有任何建設性的、劃時代的、巨大的創造發現。從印象派、現代派、抽象派、達達派,到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極簡主義……一代一代,概念翻新,技術翻新,都是在對古典主義傳統進行解構,以發洩鬱結已久的精神壓抑、焦慮、恐懼、悲觀、失望。因為,人類創造精神的真正基礎,是天地自然,山河日月,是億萬斯年自然演化的客觀真實世界,而城市生活空間是人造的虛擬世界。
現代城市住居格局,不僅讓我們與自然隔絕,而且讓我們人與人之間相互隔絕。由現代化大工業職工宿舍演變而成的城市居民小區,透過商業地產專案開發,把每一戶人家壓縮為相同建築單元裡的每一室,門牌編號上就是××小區××單元××室。這種建築模式和市民住居格局,其背後所隱藏著的對於人的理解,就是白天干活勞動創造價值,晚上睡覺恢復體力可以持續勞動的一種動物性存在。需要文化消費嗎?晚飯後睡覺前,可以依偎在沙發裡看看電視或影視錄影。三室兩廳,或四室兩廳,裝飾著聊以自慰的所謂中式古典或歐陸風情的文化符號空間裡,生長活躍著的是人的不斷膨脹著的物質慾望。一道道厚重的防盜門,隔開了家裡與門外的兩個世界。沒有鄰里交往,缺乏鄰里親情,大家都是天天見面,彼此熟悉的陌生人。
面對城市,我們回身乏術(2)
每個孩子都生活在一個個與世隔絕的單元住宅裡,只能與家長為伴。他們不知道本地物種,他們不熟悉四季物候,他們沒有同年鄰里夥伴,他們沒有社群人際交往機會,他們的物質慾望和動物屬性在商業文化刺激下不斷膨脹,他們的道德精神和社會屬性卻難以得到應有的正常的發育生長。
2007年春節前後,新聞媒體大肆報道北京市民飼養寵物狗問題,其背後隱藏著一個深刻的社會危機。生活在現代化城市裡的人們,人與狗的關係異常親近了,正說明人與人的關係日漸疏遠了。
現代化城市讓我們擁有了充足的生活資料和富裕的物質世界,但一切都是變了味的。葷菜含有激素,蔬菜殘留毒素,各種飲料雜有色素,大米都是經過篩選拋光高溫高壓精細加工的,看起來很美,身份很複雜,實質很可疑。
現代化城市讓我們過上所謂的富人生活。上飯店吃飯,攝入一肚子的油膩,飯後坐在車上,想起血脂正在凝固於血管,然後結塊,然後堵塞,然後中風,重者植物人,輕者像機器人,走起路來,一愣一愣的。想到此,不寒而慄,趕緊驅車上健身房,花錢在跑步機上,哼哧哼哧,原地踏步,彷彿當年鹹菜缸裡踩鹹菜。不同的是,前者花錢,後者賺錢;後者叫勞動,前者叫健身,其實就是戇大練戇,湊成上海人新元素:“姚明的高度,劉翔的速度,健身房裡的戇大(上海方言,讀gàng dù)。”①能到健身房裡做做戇大者,還是想好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