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頁)
君立叔齊為太子,孤竹君死後叔齊將太子位讓與伯夷。他們怕成為君主行為會受到束縛,不得自由清閒,所以相互退讓,於是結伴逃走到異鄉;當宗主國想要將其國覆亡,他們又力圖維護,後來當週統治其國後,二人隱居深山,拒食周粟,終於飢餓而死。於是留得清白在人間,令天下人尊敬,流傳至今。蟬,隱身在樹上,吸風飲露,潔身自好,雖然在世界上存活的時間不長,也終不改其本色,於是稱它為昆蟲中的隱士,就像叔齊和伯夷,清閒自在,為人們所稱讚。
管仲、晏嬰是春秋時期的良相,奮發圖治,富民強國,為國家的事業終日忙碌,不得安閒,就像蜜蜂採蜜,辛勤勞作,四處奔忙,不言辛苦,鞠躬盡瘁,把蜜蜂比作管仲和晏嬰是非常妥帖的。
更多熱門小說,請訪問宜搜小說搜尋(b。easou。)
'35'十五
曰痴曰愚
【原文】
曰痴、曰愚、曰拙、曰狂,皆非好字面,而人每樂居之;曰奸、曰黠、曰強、曰佞,反是,而人每不樂居之,何也?
【原評】
江含徵曰:有其名者無其實,有其實者避其名。
【譯文】
像痴、愚、拙、狂,等這些字都不是好字,但是人們往往以這樣的名號自居;像奸、黠、強、佞,這些詞恰恰與前面的字相反,但是人們卻不喜歡以這些自稱,這是為什麼呢?
【評析】
 ;痴、愚、拙、狂與笨與呆相連,都不是好字,但是人們往往以這樣的名號自居;;而奸、黠、強、佞顯示出勝人一籌,但是人們卻不喜歡以這些自稱,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語言在不斷發展,不僅語彙增加;詞的義項也隨著變化,它們或豐富擴大或縮小轉移;詞性也可能會發生變化,也許由原來壞的意義變成為好的意思。其次,明代中晚期,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發生,新人文思潮的興起,對原始的程朱理學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人們要求迴歸自然,流露本色特性,於是痴、愚、拙、狂等這些字詞就成了歌頌的內容。所以這些自然的字眼就格外被人們所喜愛、所重視。典型的是在文人們的名號中充分顯示出來。
唐虞之際
【原文】
唐、虞之際,音樂可感鳥獸。此蓋唐、虞之鳥獸,故可感耳。若後世之鳥獸,恐未必然。
【原評】
洪去蕪曰:然則鳥獸亦隨世道為升降耶?
陳康疇日:後世之鳥獸,應是後世之人所化身,即不無升降,正未可知。
石天外曰:鳥獸自是可感,但無唐、虞音樂耳。
畢右萬曰:後世之鳥獸,與唐、虞無異,但後世之人迥不同耳!
【譯文】
堯舜的時候,音樂可以感動鳥獸。這大概是堯舜時候 ;的鳥獸容易被感動吧。如果要是後世的鳥獸恐怕就不是這樣了。
【評析】
自然界的和諧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人們現在為了更多功利性的東西,而在無節制的破壞自然的生態平衡,以至於出現了文中所說的後世的鳥獸們恐怕不會被音樂所感動了。
堯、舜的時代,是歷史傳說上的最清明的時代,那時的民風純樸,作者為了強調自然的和諧發展,講到就連鳥獸都感受到音樂的魅力,而被感染。然而,鳥獸的通樂能力,古今皆然,沒有區別。作者只是為了強調社會世風日下,人們給予自然太多的破壞,自然開發,竭澤而漁,肆意捕殺,不講生態平衡,使鳥獸不敢與人和諧共處,人成為鳥獸的天敵,鳥獸雖能通樂,但是害怕人類的捕殺,避之惟恐不及,自然不會再親近人類。
今天我們已經知道了生態平衡對生存的重要性,那麼我們就應該吸取教訓,並且為自然的和諧發展作貢獻,只要我們持之以恆的做下去,未來的日子裡,我們也可以與鳥獸共享音樂。
痛可忍
【原文】
痛可忍,而癢不可忍;苦可耐,而酸不可耐。
【原評】
陳康疇曰:餘見酸子偏不耐苦。
張竹坡曰:是痛、癢關心語。
餘香祖曰:癢不可忍,須倩麻姑搔背。
釋牧堂曰:若知痛癢、辨苦酸,便是居士悟處。
【譯文】
疼痛可以忍受,但是癢不可以忍受;苦可以忍耐,但是酸是忍耐不了的。
【評析】
痛與癢,苦與酸是人身體上的感受,在人的生理反映。痛苦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