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頁)
可以忍受的,只要意志堅定,咬咬牙就可以過去的,像關雲長刮骨療毒不可謂不疼,但咬咬牙也是可以撐過去的。但是癢就不同了,癢時讓人難以承受,再有定力的人也是招架不住的,如唐僧定力好,可是如果沒有孫悟空及時幫他去癢,他也差點從高入雲霄的臺上掉下來。
苦是可以忍耐的,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再苦的藥人都能吃下;橄欖雖說苦,可是吃多就會感覺到是甜的。在生活中,也是這樣。錚錚鐵骨經不住糖衣炮彈,對長期的阿諛奉承、溜鬚拍馬,是忍耐不了的。對於吃苦耐勞,可以承受各種艱苦、考驗、非難於打擊的人,對於酸,卻不知如何對待,狠也不是,憐也不是。
這則文字明說生理上的感覺,實際上是在抒發人生感慨。
鏡中之影
【原文】
鏡中之影,著色人物也;月下之影,寫意人物也。鏡中之影,鉤邊畫也;月下之影,沒骨畫也。月中山河之影,天文中地理也;水中星月之象,地理中天文也。
【原評】
惲叔子曰:繪空鏤影之筆。
石天外曰:此種著色寫意,能令古今善畫人一齊擱筆。
沈契掌曰:好影子俱被心齋先生畫著。
【譯文】
鏡子中的人影,是塗了色的人物畫;月下的影子,就是寫意的人物畫。鏡子中的影子,是勾勒出的人物畫;月下的影子,是沒有骨架的人物畫。月色中山河的影子,是天體中山川形態的寫實;水中的星月,是地理中的天體形態。
【評析】
我們觀察事物,從不知道的角度就會得出不同的結果。鏡中的人影就會真實的反映人的客觀存在,將人的各個方面全面的再現出來,就像畫像將人們用各種顏色呈現在畫布上。月下的影子不能像鏡子那樣將人看得清楚分明,但是月光給人一種朦朧模糊,若隱若現的感覺,使人在月色之下多了幾分嫵媚和朦朧美。
鏡子中的人影,稜角分明,分毫畢現,清清楚楚,通常將細小的皺紋也能很清晰的顯示出來,就像畫家用畫筆勾勒出事務的所有,絲毫不放過一點小細節。月下的影子,就不想工筆畫那樣細緻,它就像肖物大筆染就的沒骨畫,不要求細緻入微的顯出事物的本來面目,但卻盡顯神采。月亮中映出的山川河流,在人類看來,就像是天體中的地理再現。而天上的日月星辰倒映在水中,又像地理中包含進了天文一樣,看不分明。
影像交替寫出,虛實結合,朦朧模糊,似真似幻,看不真切。
能讀無字之書
【原文】
能讀無字之書,方可得驚人妙句;能會難通之解,方可參最上禪機。
【原評】
黃交三曰:山老之學,從悟而入,故常有徹天徹地之言。
【譯文】
能夠品讀沒有文字的書,才能寫出驚人的妙語佳句;能夠領悟難通難解的文字,才可以領會最高的禪學要義。
【評析】
人生社會是一部大書。我們要學會在這本無字天書中尋找經驗、獲取知識。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瞭解人生,從而把握人生的真諦。我們一般讀書時,只是解讀一些有文字記載的書籍,其實在這些書籍中包含的只是很有限的一些知識。而在無字的書籍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包羅永珍、形形色色的事物,只有領悟其中的奧妙,就可以有獨特的見解,從而才有可能達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境界。
宇宙人生的要義是無法言說的。閱讀經籍也是這樣。真理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一般人能想到的,能理解的,只是一些淺顯的道理,是小智慧。那麼真正可以參透一般人認為極難的道理的,是需要大智慧,需要有睿智的頭腦和極盡思考的精神,只有這樣才可以感悟至高的境界。
做事情也一樣,非獨立思考,就只能停留在和大多數人一樣的位置,只有親身體會,才有可能到達最高處,去領略別人所不曾領略的風景,才能體會到一種全新的感受。
若無詩酒
【原文】
若無詩酒,則山水為具文;若無佳麗,則花月皆虛設。
【譯文】
如果沒有詩歌美酒,山水就只是形式上的空文;如果沒有美麗佳人,那麼鮮花明月都是形同虛設。
【評析】
山水、花月是一些客觀存在的事物,它們只是在被某些人賦予了感情之後,才能表現出特有的內涵,否則它們就只是以一種很單純的事物存在的。
山水、花月對於詩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