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適些。這個重鎮直到二十年後吳三桂主動放棄,面對強敵輪番轟炸,卻能始終屹立不倒,大明旗幟高高飄揚,足以證明一切了。
孫承宗任上,後金因努爾哈赤的戰略並未來攻,相反他倒攻了出去!當時明軍與後金隔著大凌、三岔兩河相持,位於三岔河東岸的耀州算是後金的最前沿,並沒有多少駐軍。天啟五年(1625)十月,孫承宗與手下第一大將山海總兵馬世龍謀議,派兵夜襲耀州,結果招致柳河之敗。這一次出擊不管基於何種原因,都極端愚蠢,就是僥倖拿下,迎來的也將是同樣的命運結果——後金的無情打擊。兩個月後,近四年沒有攻明的努爾哈赤又大舉發兵而來,豈能與此無關?
且說敗耗傳到明廷,孫承宗旋即遭到言官們的交章參劾,聖旨也嚴厲切責,於是自請而去,告老還鄉了。按照慣例,天啟一朝的所有屎盆子都會往魏忠賢身上扣,這次也不例外。說是魏忠賢再陷忠良,才導致孫承宗不得不離開,言詞切切,證據鑿鑿。無意為此再多論,只想問一句,孫承宗能在遼東干三年多,又是誰的功勞呢?
。 最好的txt下載網
時艱方顯英雄色(1)
接替者高第堪稱天啟一朝遼東經略任上最差的一個了,因前有柳河之敗,上任後竟在沒有敵人入侵的情況下,決定徹底放棄孫承宗苦心經營三年多的寧錦防線,改守山海關,別人怎麼勸都不行,他就是一意孤行。這叫什麼事兒!是正常人都不會這麼去做,乖張得都不敢讓人相信,也許另有隱情,又或事實本非如此?
王在晉在《三朝遼事實錄》中曾記載:“……由此以東如錦州城大而朽壞,松山、杏山、右屯城小而低薄,皆前鋒遊哨之地。夏秋無事防護屯種,入冬遇大敵則歸併寧遠以便保守。自歲前聞奴欲犯右屯,即行該道鎮嚴為提備,臘月二十後道臣袁崇煥來關城面議甚悉。以時勢論,守四面之城易,守數十里之長城難。臣非敢急關門而緩寧遠,以寧遠之守著預定而不忙,關城之守著新議而未定也。”由此觀之,高第只是放棄了寧遠以外的地方,而且已經得到後金將攻右屯的情報。可能這才是歷史的真相。
至此,有一個人即將大放光芒了,他就是袁崇煥!當高第下令關外各城堡盡撤後,只有他寧前道袁崇煥竟置國防部長級帝國最重要軍區司令員命令於不顧,堅守寧遠,誓與之共存亡也。
袁崇煥(1584—1630),字元素,祖籍廣東東莞,出生於廣西藤縣。萬曆四十七年(1619)進士,恰是薩爾滸大戰的那一年。自踏上仕途起,就很留心遼事,嘗以邊才自許,還曾“單騎閱塞”,一個人騎馬至山海關外檢視了解情況。回來後說:“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
天啟二年(1622),袁崇煥被破格提拔為山東按察司僉事、山海監軍,第一次來到遼邊就職。時任遼東經略的王在晉對其很賞識,委以重任,但在如何防守山海關的戰略上,袁崇煥卻不因私人感情及下屬身份,便惟惟諾諾。他不贊同王在晉于山海關外八里鋪再築一重城的想法,提出於關外二百里的寧遠築城堅守。那時他還只是個五品僉事的官兒,卻敢為了實現自己的主張,兩次越級向首輔葉向高稟告。足見他的性格為人,勇於任事,敢於冒險,膽略過人,個性十足。這樣看,他能在寧遠抗命孤守就不足為奇了。
孫承宗支援了袁崇煥等人(不是他一人)的主張,以後寧錦防線的大營造,袁崇煥也是最重要的參與者之一。寧遠於天啟四年(1624)築成後,袁崇煥與時任山海副總兵的蒙古人滿桂共守,另有建寧遠者遊擊祖大壽、當時山海總兵馬世龍及駐前屯擁總兵銜的趙率教,皆為以後大明國之棟樑,也都是孫承宗重用起來的。老孫確實貢獻很大啊。
高第上任後主撤,袁崇煥堅決不從寧遠退,並豪言:“我寧前道也,官此,當死此,我必不去。”(周文鬱《邊事小記》)高第只好隨他去了。一般像高第這樣的非正面人物,都是被列入閹黨範圍的,但與之針鋒相對的袁崇煥,不僅並未遭殃,反在兩個月後(十二月)提升為按察使,官居正三品。不知那些狂貶魏忠賢的人怎麼解釋這件事?
天啟六年(1526)正月,四年不在寧錦開張的努爾哈赤,親率十三萬大軍(號稱二十萬),向著寧遠殺奔而來,狂風驟雨降臨了。所為何因,沒有明確記載,當與兩月前明襲耀州有關,且有塞外民族侵掠殺戮之性使然也。老努開釁大明以來,所向披靡,豈會把袁崇煥和這寧遠城放在眼裡。可沒曾想,這次終於遇到了對手!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時艱方顯英雄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