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2)
強敵入侵既哂怯小之徒,更催熱血男兒。袁崇煥壯懷激烈,寧遠城凜然而立,仰天一聲嘯,揚眉劍出鞘,攜手已任總兵滿桂、參將祖大壽等,帶領僅萬餘人馬,憑堅城,用大炮,竟然打退了不可一世的後金鐵騎!努爾哈赤也中炮負傷,憤恨而歸,八月十一日逝於瀋陽,雖沒有確切記載,當與寧遠城下受挫有關。
想那努爾哈赤自二十四歲起兵,四十三年來所向披靡,哪曾想親率舉國之力,卻挫於尚不知名的寧遠城下,還是被一個更不知名的白面書生擊退,六十七歲的人了,怎能嚥下這口氣?《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就這樣記載:“帝自二十五歲征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惟寧遠一城不下,遂大懷忿恨而回。”這下可好,傷勢不輕,心情又差,年齡也不小了,諸多因素一交集,撒手而去也屬正常。
其實寧遠一戰,純粹從戰役看,算不上一場真正的大捷,後金只是攻城不克而退,並沒有被打敗;它還分兵指向覺華島,關外明軍重要的後勤基地,與寧遠三十里相隔互為犄角。明軍一戰大敗,島上士兵與民眾各七千餘人全被殺戮,八萬餘石糧秣與二千餘艘船隻也被焚燒一空,損失甚為慘重。
但聯絡當時大勢,對大明又絕對是一場最能振奮人心的空前大勝。自薩爾滸慘敗以來,後金在遼東攻城掠地猶如探囊取物,明軍哪有絲毫還手之力,士氣降至最低點,剽悍八旗成了不可戰勝的神話,朝野上下一片驚恐慌亂,遼東經略之位竟讓大多數朝臣畏之如虎。恰於此時,袁崇煥卻能取得以弱擊強、打退後金傾國之師的驕人戰績,怎能不是一場大捷?就是後金,心理上也會發生很大的轉變。瞧瞧吧,以後不要太囂張了!
寧遠捷報傳到京師後,全城歡騰,官民皆慶,天啟下旨:“此七八年來所絕無,深足為封疆吐氣!”袁崇煥因功升任遼東巡撫,加兵部右侍郎銜,而那個所謂閹黨高第則被罷官撤職。這一切可都發生在魏忠賢已全面掌控中樞大權之時,而那時對他的個人崇拜也已達到巔峰。
袁崇煥,以往爭議很少的悲壯大英雄,現在大眾對他卻有點褒貶不一了。站在各自立場,都有一定道理。後期的他確實表現一般,錯誤連連,但寧遠一仗及後來的寧錦之戰,其功績卻是抹殺不了的。它堪稱明與後金交戰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從此明在關外不再一潰千里,而是進入雙方戰略相持的階段,直至明亡。
不錯,守住城池靠的並不是什麼奇計巧謀,無非憑堅城用大炮,且有孫承宗三年苦心經營在前,紅夷大炮威力無比在後,滿桂、祖大壽等英勇殺敵相輔,但如果沒有三軍統帥袁崇煥的亮劍精神,那種在滿洲鐵騎下幾近崩潰的倉皇敗逃中,敢於逆風而行獨守寧遠孤城,誓與不可戰勝的軍事巨無霸鬥一鬥的英雄氣概,勝利又從何談起?
這裡,有一點需要再提及,那就是紅夷大炮。袁崇煥能守住城池,多虧了這一東亞當時最先進的武器,而他與袁應泰同樣慷慨英勇,命運卻截然不同,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它。此袁有而彼袁無也。
明軍向來重視火器裝備,孫承宗編練的一個標準軍營火器配備,現在看來都讓人大吃一驚,這是四百年前的中國軍隊嗎?印象中士兵不是應該拿著大刀長矛的嗎?即使兩百年後鴉片戰爭中的清軍,裝備也不能與之相比呀!全營六千六百二十七人,竟配備鳥銃、三眼銃等一千九百八十四支火槍,平均每三人就有一支,各種火炮(包括佛朗機)也達到三百四十四門。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配備?數量之大,兵器與人員之比,就是與當時最先進的西歐軍隊相較,也毫不遜色。
為了對抗東北強敵,大明自然把最先進的火器用在遼東戰場。據統計,萬曆四十六年(1618)至天啟元年(1621),發往廣寧前線的各種火炮竟有二萬二千一百四十四門。何等驚人的數字!遺憾的是,晚明的軍事科技發展速度已慢於西歐。當人家已經可以憑著“高科技產品”,打敗最勇猛的騎馬射箭的野蠻力量時,明軍卻還在過渡期徘徊;加之制度的敗壞、軍隊的腐化與訓練的缺失等,前期與後金的戰鬥,面對驍勇鐵騎的衝擊,並未能發揮多大作用。
怎麼辦?自己一時半會兒還不行,那就先來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徐光啟、李之藻等人的大力倡導下,從泰昌元年(1620)至天啟五年(1625),明廷先後從澳門購買了三十門葡萄牙製造的新式火炮,稱之為“紅夷大炮”。京師留用十八門,炸燬一門,另有十一門調往山海關,被袁崇煥放於寧遠城頭,其後在抗擊外侮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有一門大炮還被明廷封為“安國全軍平遼靖虜大將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