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亮來登場
當年八月二十二日,年僅二十二歲的天啟帝駕崩了。兩年前,一次乘龍舟遊玩戲水時,不巧風起翻了船,跌入水中的天啟雖被救起,卻嗆水受驚患了病,原來就虛弱的身體更是每況愈下,短短時間便撒手而去了。這是七年來大明逝去的第三個帝王。
接下來,誰會繼承大統呢?這可是帝國的頭等大事。國之君選拔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國之命運!你看隋煬帝,一人就能毀滅一個超級大帝國呢。
天啟有三子,全都早夭,沒辦法,只好從弟弟們當中選了。老爸光宗生有七個兒子,長大成人的除他自己,還剩四弟信王朱由檢(1620—1644),年方十七,是惟一的合法繼承人,沒什麼異議的,皇位只有他來坐了。
就這樣,朱由檢很幸運地榮登大寶,年號崇禎,廟號思宗(1627—1644在位)。不過皇位可不是輕易能坐的,旁邊還有一個看起來權勢熏天的九千九百歲呢。按照史家記載,我們的崇禎皇帝,少年老成,臨危不亂,剛毅果敢,不動聲色中兩個月即把老魏撂倒了,開創了一個嶄新局面(可惜短暫了些)。
崇禎確是堅毅之人,即使他最後失敗了也要承認,剷除老魏也顯露了他的氣魄,決非庸碌之輩,膽量勇氣俱佳,但不能就此說他是何等英武。為什麼?細看整個過程便知。崇禎是當時惟一合法夠格的繼承人,當皇帝也是老哥欽點,皇嫂張皇后堅定支援,名正言順的。
誰與他爭,誰就是叛亂,這樣的威懾力不可小視,所以史書也載,老魏找他的親信錦衣衛都督田爾耕和兵部尚書崔呈秀,密謀起義,結果兩人都不敢答應。這事是真是假,不好說。即使是真的,也只能說明老魏的勢力,遠不像我們渲染誇張得那麼強那麼硬。
本來就是嘛。他老魏,實際權力再大,飛得再高,也在天底下,絕非東漢、唐時的太監;只是天啟不理朝政(當然老魏為此也搞了點陰謀詭計),又有客氏(很關鍵)為強大後盾,才讓他一步步專了權。要是天啟這個天垮了,他還有幾斤分量?還能往哪兒飛?
其實說老魏想起義,真有點勉強。事實是,如此關鍵時刻,他更多表現的是繳械投降,看看崇禎能否像天啟一樣被迷惑,能否去討崇禎的好。就是在形勢一步步明朗化,山雨欲來風滿樓了,他仍在被動等待,仍在僥倖指望崇禎能聽天啟的話(天啟駕崩前曾要求過),善待他魏忠賢。
*何等殘酷,老魏也不想想,以他的情況,架到火上豈能不烤?什麼狠毒老辣之人、大智大勇之輩,不要把他想得太複雜了,講得太權詐了,其實他沒有那麼大的能量,更不是精神病患者、偏執狂什麼的,當權時非要把王朝往火坑裡推(這對他有啥好處嗎);充其量他只是個人崇拜玩過頭了,要真論對王朝的危害,也絕不比東林黨人大。
崇禎除掉魏忠賢,如果說對王朝有益的話,更多的是道德風氣層面的。既然那個時代人們的標準,以太監當權為綱紀的敗壞、道德的淪喪,那像老魏這樣連生祠都建了讓人拜的太監,打倒他豈不大快人心。為振奮民心、改進政風開了好頭,為崇禎大展拳腳邁出了好步。
何況咱崇禎皇帝又是個理想遠大、目標堅定之人,一心要做那重振大明的中興之主,思想品質作風也更有一代明君之範。即位一十七年,事必躬親,苦撐大局,戒奢求儉,勵精圖治,宵衣旰食,嘔心瀝血,就連帝王最易犯的聲色之病,也與他根本沾不上邊。那個日後讓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的絕代佳人陳圓圓,一開始也是被外戚從江南弄來獻給他的,但他憂勞國事,無心於此,方才作罷。
至於崇禎是否最勤政的帝王,不好說,起碼有明一代,能與他比肩的也只有他的老祖宗朱元璋了;什麼嘉靖、萬曆、天啟們,天地之別也。有說他一天只睡兩個小時,雖是誇張了點,但年年天天雞鳴而起,深夜不寐,全身心放在工作上,以至少年白髮已鬢肩,史上又有幾個帝王能做到?
還有人家的極端儉樸,穿破衣,用舊具,可不是生性吝嗇;人家的不近聲色,罷宴樂,離嬌娘,可不是生理不正常。那可全都是為了大明的社稷江山啊。想那萬曆要有崇禎三分之一的精神,大明豈會在他手上衰落?可以毫不誇張地講,能把勤政、儉樸、禁色,還有嚴謹集於一身,華夏史上歷代帝王中,崇禎是惟一一個的;加之最後的結局,怎不讓後人對他再多一份同情與好感呢。
只不過想幹好與能幹好是兩碼事,幹得努力與幹得出色也不能混為一談,豈能以有追求有奮鬥,就抵消了沒幹好的責任?同情不能代替反思,好感不能放棄檢討。對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