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頁)
了,大明倒了,大順立了,吳三桂的問題也來了,下一步怎麼辦?自己還不具備獨立一方的實力,要麼降順要麼投清,沒有第三條路可走。
雖然都是投降,性質截然不同也。此時的吳三桂還是一個具有民族血性的漢子,投降昔日“流寇”雖非心甘情願,但他還是毅然選擇了大順,把山海關上交後,踏上了朝拜新主李自成之路。
哪曾想,中途又橫生枝節。大順犯下的嚴重失誤(見《攝政卷》),讓本就不甘的吳三桂“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掉轉頭又降大清了!從此進入了人生的第三個階段,給他帶來一生功名富貴巔峰的一階,也是把他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一段。
真是有意思,降清後的吳三桂立馬換了一副嘴臉,簡直判若兩人,過去的民族大義、道德準則,瞬間都沒了,全力跟著清軍征討起了李自成。當時還有理由解釋一二,可南明政權成立後積極聯絡籠絡他,又是賜封薊國公,又是送銀子送糧食的,他不僅不回頭是岸,隨後一二十年,竟還死心塌地做那大清的平西王,竭盡全力剿殺南明,其兇、狠、堅、硬,皆令人歎服也。唉,原來一個人是可以變化這麼大的,難怪有人說,這世上最摸不透的就是人心了。
先把三藩逐個看(2)
如果說清人入關靠的是當時東亞軍事界的“夢之隊”——滿洲鐵騎(確切說是滿蒙鐵騎)的話,那後來*華夏大地抗清之火的中流砥柱,就是先後降附的漢軍了,而吳三桂便是那柱中柱。
不管追剿李自成,還是張獻忠,以及其他抗清武裝,西北、西南、陝西、四川、貴州、雲南,遼闊大地上,無處不見平西王吳三桂那立馬橫刀的偉岸雄姿,特別是攻滅南明最後一個永曆政權時,他更是居功至偉,首功一件呢。
最後逃入緬甸的永曆帝朱由榔,就是被吳三桂索回並絞殺的,南明抗清擎天柱李定國跟著也憂憤而死,華夏大地抗清之火至此(1662)基本熄滅;待到兩年後殘存的夔東十三家敗亡,全滅也。
征戰終於結束,立此大功,怎能不受主子的獎賞?康熙元年(1662)六月,清廷正式晉封吳三桂為親王。
大清最高的爵位,按規定,只有宗室積大功者方才能得,可他吳三桂,一個漢人竟破天荒享受這等崇高的榮譽,實在令人仰慕!要知道,有清三百年(包括後金),總共也才兩個漢人有過此殊榮,另一個還在他後面。
還有實的呢。雲貴大地盡在其腳下,軍事財政皆歸其所有,不僅是朝廷的親王,更是貨真價實的雲貴王。這才是至關重要的,也是再一次改變其命運的根本之所在。
有關吳三桂奇詭人生的最後一段,咱們先放一放,賣個關子,先來說說那其餘的二藩吧。
話說有清三百年,漢人被封為王的只有五人,吳三桂便是其中之一,孫可望(見《攝政卷》)也算一個,其他三人則是大名鼎鼎的“三順王”了,前文已多次提及,這裡再次隆重推介一下:“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與“智順王”尚可喜。後者就是老吳之外那個僅有的漢人親王了。
要說他們仨投靠新主子後,功績比不上吳三桂,但也卓著得很呢,特別是堅決貫徹執行了清廷“以漢制漢”政策,為*南方“亂黨”作出了極其重大的貢獻。
順治六年(1649),“三順王”們改了封號。孔有德做了定南王,出征廣西,順治九年(1652)被李定國圍困於桂林,*而亡,因無子承襲,爵除,後女婿孫延齡據廣西加入了三藩之亂。
尚可喜作了平南王,隨大軍再徵兩廣,後鎮守廣東二十餘載;耿仲明作了靖南王,南下途中因部下隱匿逃人畏罪自殺,其子耿繼茂襲爵鎮守福建,病死後孫子耿精忠再襲了爵位。這兩支加上吳三桂,便被時人合稱為清初“三藩”。
且說這孔有德三人,投清後忠貞度絕對高於吳三桂,死心塌地得很。孔有德戰敗自殺,耿仲明因部下犯法畏罪自盡,都是喜歡自行了斷的主;後尚可喜也是堅決抵抗吳三桂起義的,只是最後被兒子軟禁,古稀之年憂憤而死。三人一個字,“忠”。
雖然他們的民族氣節令人唾棄,但他們能夠甘心為異族而死,卻不願忠於本民族之舉,也由不得不讓人深思呀。大明之亡需要檢討的東西多矣。
走狗遲早要被烹
南方抗清之火撲滅後,三藩們征戰沙場二三十年,終於可以安定下來了。汗馬功勞在手,又封疆裂土一方,朝廷倚為鎮守南方的基石,榮華富貴哪能不滾滾而來,享用不盡呢?
他們是為數極少的真正能與滿洲貴族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