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頁)
寒食節:以饊子、麻花為饋贈品。
端午節:以粽子、香荷包、艾虎兜等為贈品。
七月七:以巧果為贈品。
中秋節:以月餅和瓜果為饋贈禮品。
重陽節:*糕是典型的饋贈禮品。
2�人生禮儀場合饋贈
賀生育的禮品多為雞蛋,十個雞蛋為“一把”,適宜送雙數。回贈禮品為染紅的雞蛋,俗稱“紅雞蛋”。
婚禮饋贈多為送錢,名為“喜儀”。曲阜等地將婚事上的送禮稱為“行賀禮”,賀禮中的錢稱之為“喜禮”。
壽禮饋贈以壽帳、壽畫、壽桃等為主,民間多送麵條,俗稱“長壽麵”。鄒平等地在祝壽與賀誕時均以木盒、瓷碗盛禮品。
喪禮饋贈不但要以錢資助(名為“賻”,俗稱“人情”),還輔以黃表紙、扎紙器、紙錁等為贈品。
3�其他饋贈
在民間,如果求人辦事不花錢,就屬於“欠人情”,逢年過節時就應該以禮品回報,用來“還人情”或“答人情”。
在曲阜當地,出嫁的女兒每年春節前、麥收後、中秋前都要給孃家送禮。春節前送禮稱為“行年禮”,禮品多為豬肉和粉條,還有魚、雞、酒、糕點等,分為二色、四色、六色、八色禮。婚當年的年禮要略重一些。而孃家的回禮多為花糕,取“步步登高”之意。如果送禮的禮品中有粉絲,回禮的禮品中也必須有粉絲,俗稱“拉扯不斷”。如果用雞作禮品,送時是兩隻紅公雞,回禮中就有一隻紅公雞,俗謂之“來回喘氣”。麥收時送禮,名為“行麥禮”,俗稱“麥上場,妮看娘”,禮品多為豬肉和其他食品。中秋送禮名為“中秋節禮”,禮品為月餅和水果。
通常情況下,年禮和節禮都要在節前送,年節當日不可再送。
二、致敬禮節
向值得自己尊敬、崇拜的人致以最真誠的敬意,有時並不需要用語言,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足以表達你內心最真實的想法,讓別人深深領略你真誠的敬意,致敬禮節便有如此功效。
1�叩頭
叩頭俗稱磕頭、磕頭作揖,現在已經無法知道起源於何時,據說來源於一種叫“叩頭蟲”的昆蟲。傳說這種蟲子由於過於羸弱,只好順從強暴,學會了叩頭。人們受叩頭蟲的啟發,將叩頭運用於禮儀中,想以叩頭來感化他人,求得他人的憐憫。
據史書記載:戰國年間,魯昭公與齊國君會盟,齊國君給他叩頭,他卻只是作揖還禮,使得齊國君極為惱怒,兩國最終兵戎相見。經過長期戰爭,魯國戰敗,被迫割地給齊國。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16)
2�行禮
行禮時需要先作揖,然後雙膝跪地、叩頭,屈膝一次為一叩。一般進行一叩、三叩、四叩。如果是大禮,就應三拜九叩。也就是:作揖,跪下,三叩,起立;再作揖,跪下,三叩,起立;復作揖,跪下,三叩,起立。
跪拜禮盛行於清代,多見於百姓見官、祭神、祭祖、慶弔等場合。辛亥革命後,跪拜禮在官方已廢止,但民間在年節、慶弔、祭祀中仍然沿用。
3�作揖
作揖又稱打恭作揖,基本姿勢為合掌前舉並彎腰下拜。
“揖禮”大約起源於周代以前,到姜太公輔佐武王取得天下時開始盛行。據《周禮》記載:根據雙方的地位和關係,作揖可分為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等多種。
所謂土揖,就是指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所謂時揖,就是拱手向前平伸;所謂天揖,就是拱手前伸而稍上舉;所謂特揖,就是一個一個地作揖;所謂旅揖,就是根據等級分別作揖;所謂旁三揖,就是對眾人一次作揖三下。
除了上述幾種作揖方式之外,還有長揖,也就是拱手高舉,自上而下向人行禮。
作揖在絕大多數時候表示恭敬,有時卻又表示倨傲,《漢書·高帝紀》就有“酈生不拜,長揖”的記載,顯示出酈生對劉邦的不服氣。
如今,作揖基本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握手與擁抱。
4�抱拳
以前,熟識的男子相見往往會抱拳拱手致意。通常情況下,抱拳不能亂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用左手握右手,稱“吉拜”,反之則為“兇拜”。
抱拳在武術中極其流行,講究也特別多。比如:左手為掌表示德、智、體、美齊備,屈拇指表示不自大;右手為拳表示勇猛習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止戈為武”,具有約束勇武的意思;左掌右拳攏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