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4 頁)
txt下載網
第六章 齊魯英傑(24)
《文心雕龍》對當時和後世都有很大的影響,歷史學家范文瀾(1893—1969年,字仲雲,號芸臺,浙江省紹興縣人)曾說:“系統地全面地深入地討論文學,《文心雕龍》實是唯一的一部大著作。”魯迅先生曾經將《文心雕龍》與亞里士多德的《詩學》相提並論,並稱讚道:“篇章既富,評騭遂生,東則有劉彥和之《文心》,西則有亞里士多德之《詩學》,解析神質,包舉洪纖,開源發流,為世楷式。”
第六節唐朝時期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社會秩序相對安定、經濟非常繁榮。在這種大社會背景下,山東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自然不會缺少名人的身影。正是他們在有意無意間對整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或大或小的推動作用。
一、唐初名相: 房玄齡
房玄齡生於公元579年,字喬松,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人,出身於官宦世家。祖父名叫房熊,曾擔任主簿;父親名叫房彥謙,曾在隋朝擔任司隸刺史。
房玄齡小時候非常聰明,特別喜歡讀書,尤其是詩書。經過多年的努力,年輕的房玄齡已博覽經史,並寫得一手好文章。
隋朝末年,他跟隨父親來到長安。當時天下太平,人們都以為短時間內不會發生大的*。但房玄齡卻未卜先知地意識到即將出現戰事,隋朝很可能因此滅亡。於是,他對父親說:“隋帝本無功德,但誑惑黔黎,不為後嗣長計,混諸嫡庶,使相傾奪,儲後藩枝,競崇淫侈,終當內相誅夷,不足保全家國。今雖清平,其亡可翹足而待。”房彥謙聽後,非常同意兒子的見解。
公元596年,年僅18歲的房玄齡考中進士,被任命為羽騎尉,在秘書省擔任校讎(校勘和校對)。此時,素以知人見稱的吏部侍郎高孝基見到他,非常欣賞其舉止言談,對裴矩(?—627年,字弘大,今山西聞喜縣人,隋唐之際的政治家、外交家)說:“僕觀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當為國器,但恨不見其聳壑昂霄雲。”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中原地區的農民紛紛起義反隋,浪潮越湧越兇。公元617年,李淵率領大隊人馬攻佔京師長安,秦王李世民率兵出征渭北。這時,房玄齡“慨然有憂天下志”,毅然投身於秦王李世民的麾下。兩人一見如故,秦王當即任命房玄齡為渭北行軍記室參軍。從此時開始,他跟隨李世民轉戰南北。房玄齡非常有才幹,也很忠誠,深得李世民的賞識,很快成為秦王的心腹和秦王府中的決策人物。
李世民登基稱帝后,在論功行賞時,房玄齡與長孫無忌等人為一等功,進爵邗國公,賞賜實封一千三百戶。淮安王李神通極力反對這樣的封賞,認為房玄齡等人是文人,不應功居第一。唐太宗回答道:“國家大事,惟賞與罰。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今計勳行賞,玄齡等有籌謀帷幄,畫定社稷之功,所以漢之蕭何,雖無汗馬,指蹤推轂,故得功居第一。”公元629年,房玄齡被封為魏國公,此後他更是精誠為國、孜孜求治。史稱房玄齡:“既任總百司,虔恭夙夜,盡心竭節,不欲一物失所。聞人有善,若己有之。明達吏事,飾以文學,審定法令,意在寬平。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隨能收敘,無隔卑賤。論者稱為良相焉”。
房玄齡追隨唐太宗平定天下,出生入死多年,備嘗創國立業的艱辛。因此當唐太宗與大臣們討論創業與守業的艱難時,房玄齡說:“方時草昧,群雄競逐,攻破乃降,戰勝乃克,創業則難。”但是,房玄齡還注意到守業的艱難,認為創業者由於歷經艱險、瞭解民情,建立霸業後能夠精勤於治,一般都能將國家治理得較好。但其子孫因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環境中,很容易驕奢敗亡。因此在回答唐太宗“自古草創之主,至於子孫多亂”的問題時,他答道:“此為幼主生長深宮,少居富貴,未嘗識人間情偽,治國安危,所以為政多亂。”
第六章 齊魯英傑(25)
房玄齡為官期間,認為吏治問題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官吏的公平正直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安定繁榮,因此非常重視吏治。有一次,他與唐太宗談論國家的治理問題,在談及名將高熲的公平正直時頗有感慨地說:“臣聞理國要道,在於公平正直,故《尚書》雲:‘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又孔子稱:‘舉直錯諸枉,則民服。’今聖慮所尚,誠足以極政教之源,盡直公之要,囊括區宇,化成天下。”話中的意思與唐大宗的想法不謀而合,李世民高興地說:“此直朕之所懷,豈有與卿等言之而不行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