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頁)
事實上,房玄齡的吏治思想對貞觀盛世時期的政治清明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公元642年,房玄齡進升為司空,依然負責處理朝政和監修國史。此時,已經擔任端揆(唐代尚書省長官,總攬國家政務)十五年、女兒成了韓王妃、兒子娶了公主的房玄齡感到自己的地位過於貴顯、尊寵,便以年老為藉口,上表請求告老還鄉。唐太宗接到上表後,特地派使者勸他:“國家久相任使,一朝忽無良相,如失兩手。公若筋力不衰,無煩此讓。自知衰竭,當更奏聞。”在唐太宗的一再勸說下,房玄齡只好繼續擔任原職。
房玄齡在輔佐唐太宗期間,事事謹慎,做事兢兢業業,可一旦遇到太宗處事的失誤,他卻不敢極言諫諍。比如:他雖然反對太宗窮兵黷武,遠征高句麗,卻又聽之任之。由此可知,房玄齡在為官期間還是比較圓滑的。
公元648年,房玄齡身染重病,唐太宗召他到玉華宮相見,考慮到他的身體,允許他坐肩輿(車)進入殿內,且可以到御座旁下輿。這在當時是從沒有發生過的事情,也是臣子的極大榮耀。君臣相見後,唐太宗特意將他留在宮內,命太醫負責診治。每當聽說房玄齡的病情好轉,他就喜形於色;當聽說病勢加劇時,他又面容憂鬱。對於太宗的尊寵,房玄齡感激萬分,一再聲稱:“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無事,唯東征未已,群臣莫敢諫,吾知而不言,死有餘責。”
隨著病情的惡化。唐太宗為了便於探望房玄齡,特意命人鑿通苑牆,開了一扇門,並頻頻派人前去詢問病情。在房玄齡生命垂危之際,唐太宗親臨病榻,與他握手話別。由於悲痛難忍,太宗詔令皇太子與房玄齡訣別,並當著他的面將其子房遺愛提升為右衛中郎將、房遺直為中散大夫。公元648年7月24日,房玄齡因醫治無效去世,享年70歲。為了悼念他,唐太宗廢朝三日,加封他為太尉、幷州都督,諡曰文昭。在為房玄齡辦理喪事時,特意賞賜絹布二千段、粟二千斛,並讓其陪葬昭陵。
房玄齡輔佐李世民30多年,孜孜奉國、舉賢任能,親自主持制定了朝章國典,輔佐創立了唐朝,雖然權力日重,他卻沒有恃權驕狂,而是謙虛謹慎,後人將其奉為唐初賢相。
二、著名書法家:顏真卿
顏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別號應方,諡號“文忠”,世稱“顏魯公”,出生於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是著名學者顏師古的五世孫,也是繼“書聖”王羲之之後
的又一位偉大的書法家,有“亞聖”的美稱。
顏真卿的祖籍是琅邪臨沂孝悌裡(今山東省費縣方城鎮諸滿村),後來五世祖顏之推舉家搬遷至雍州萬年(今西安市),此後一直居住於此。
第六章 齊魯英傑(26)
顏真卿自幼喪父,隨母親殷氏寄居在舅舅家中。顏氏世代以儒雅傳家,家學淵源,也是陳郡名門望族。少年顏真卿在長輩的悉心呵護與嚴格教育下,刻苦學習,26歲考中進士,28歲透過吏部考核,成為散郎、秘書省著作局校書郎,從此踏上仕途。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統治者疏於防範,判軍勢如破竹,很快攻陷東都洛陽,並於第二年掠取京城長安。當時,顏真卿在擔任平原太守初期,以銳敏的政治嗅覺覺察到安祿山有造反的企圖。因此,他積極佈防,努力加固城池。“安史之亂”爆發後,在河北諸郡紛紛陷落的情況下,顏真卿卻率領軍隊取得“安史之亂”以來唐軍的第一個勝利,同時牽制了叛軍西進的速度。但是,由於朝廷過於*,統治者內部發生矛盾,唐軍錯失反攻的戰機。當唐玄宗出逃成都時,只剩下顏真卿孤守平原。經過長時間的堅守城池,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顏真卿被迫棄城。公元757年,顏真卿依靠在平原的忠貞表現,被肅宗李亨封為憲部尚書。
顏真卿在為官期間恪盡職守、剛正不阿、不畏權臣,成為奸佞之輩的打擊物件,並多次被貶。公元766年,顏真卿由刑部尚書被貶為吉州別駕,自正三品降到從五品。雖屢屢如此,顏真卿依然忠君愛民,無論身處何地,均不忘為君守政、為民解憂,所到之處政績斐然。
晚年的顏真卿曾與淮西節度使李希烈進行過激烈鬥爭。公元783年,早有謀反之意的李希烈率兵攻佔汝州(今河南臨汝)。朝廷打算派兵圍剿,欲報私怨的盧杞(字子良,今河南滑縣人)趁機建議德宗派遣74歲的四朝*顏真卿前往宣諭勸說,因為顏真卿“四方所信,若往諭之,可不勞師而定”。顏真卿雖然深知此行兇多吉少,卻仍然聽“君命”,攜帶侄子和幾名家僮前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