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1933年銀行法》設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將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運作拆分,設立聯邦住房管理局和房利美公司,以穩定房地產業。
第三次是1984年,全美第七大銀行——擁有400億美元資產的伊利諾伊大陸國民銀行瀕臨破產。FDIC向該行注入45億美元,收購了其壞賬。聯邦政府從此持有該行80%的股權,直至1994年將該行出售給美國銀行。
第四次是1986年到1989年,美國眾多金融機構因不良房地產貸款或商業貸款而瀕臨倒閉。美國聯邦儲蓄貸款保險公司(FSLIC)關閉或援助了296家。此後,總統老布什主導設立的清債信託公司又接管、清算了超過740家金融機構。
第五次是1998年,這一年的8月17日,俄羅斯政府宣佈盧布貶值,並宣佈凍結281億盧布(當時約合135億美元)國債的償還。美國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蒙受鉅額損失,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的恐慌。美國財政部長和美聯儲組織了一些大的商業及投資銀行,共出資億美元,換取了LTCM的管理權和90%的股權。
第六次發生在2008年3月16日,由於在抵押貸款券市場損失慘重,華爾街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瀕臨倒閉。美聯儲向摩根大通銀行提供290億美元貸款,以收購貝爾斯登資產;7月11日,全美第九大抵押貸款提供商被美政府接管,FDIC預計總共將拿出89億美元;9月7日,美國政府宣佈接管美國兩大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9月14日,因美林公司預期第三季度減記57億美元,美國銀行宣佈以約440億美元收購美林證券;9月15日,因第三季度虧損39億美元,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宣佈將申請破產保護;9月16日,AIG再爆鉅虧後,美聯儲宣佈授權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向AIG提供850億美元緊急貸款,美國政府將持有該集團近80%的股份……
華爾街的喪鐘已經敲響,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再次出現經濟危機。這可能是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將改變我們對資本主義的認識——正如一些人興災樂禍地說,“自由資本主義制度已走到末路,只照顧極少數富人的制度必敗”。身處歷史的程序中,我們看到的無非是散落的碎片,但是有一個問題卻讓我們迴避不了,那就是——究竟是誰葬送了華爾街?
有人說,華爾街的潰敗主要是由於金融界的貪婪和奉行自由市場至上原則的美國製度導致了這場金融危機;有人說,在泡沫膨脹的過程中,投機和欺詐流行,每個人都參與其中,雖然每個人都明知道是投機和欺詐,但沒有人想戳穿它,都想從中分一杯羹,正是人人心中的魔鬼和投資者貪婪的慾望釀成苦酒;也有人說,為什麼會出現房地產泡沫呢?貨幣超發,銀根過鬆。這是格林斯潘領導的美聯儲的最大失誤。而每一個普通公民的錯誤所在,把格林斯潘當做一個偶像來崇拜,一旦這個偶像出了問題,所有的人都跟著倒黴。在貨幣超發的情況下,要靠市場監管來防止泡沫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軍功章”裡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貪婪的銀行家固然可惡,為什麼一個人身無分文還要買車買房,這難道不比銀行家還要貪婪嗎?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在每一個經濟學家拼命研究“消費者如何達到最大化效用,廠商如何實現最大化利潤,投資者如何得到最大化回報”時,主張“居者有其屋”和高福利的美國*制度在格林斯潘連續13年降息後,刺激了每一個人的消費慾望,導致所有環節都失控,最後形成了大崩盤。每一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魔鬼,資本主義經濟增長的速度再快,也沒有人的慾望的增長速度快。
誰葬送了華爾街(2)
美國的次貸市場是一個基本上無序的市場。正如《貪婪、欺詐和無知——美國次貸危機真相》一書所言:“如果說次級貸款行業有什麼藝術性可言的話,那就是‘無中生有’。”用該書作者的話說,貸款銷售人員和審批人員把“雞屎做成雞肉沙拉”,最後從中漁利。最可恥的就是美國的信用評級機構,他們收費為債務人評級,結果使對抵押貸款證券進行評級成為一個暴利行當。水漲船高,美國三大評級機構:穆迪、標準普爾和惠美都成了最賺錢的公司。用格林斯潘的話說,這種次貸過程是“風險國有化,收益私有化”,最終一旦市場失靈,所有的參與者都要品嚐後果。而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只要有一個環節不出問題,就不會發生次貸危機。此外,美國人超前消費的“美國夢”和為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