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第2/4 頁)
00、39軍向漢城方向追擊
1951年1月3日,“聯合國軍”向漢城以南撤退後,彭德懷依據戰場形勢,當即決定乘勝追擊,擴大戰果。
據此,韓先楚於當日18時右縱隊各部突破美第24師在議政府以南水落山、道峰山防線後,第38軍以第113師向漢城東南、第114師向漢城以東,第40軍以第118師向漢城東北,第39軍以第116師向漢城正北,第50軍主力向漢城西及西南攻進,求得在漢江以北會殲美第24師。如美第24師已退,則第50軍視情況渡江追擊,第39軍留1個師負責在漢城城內維持秩序,其餘各部迅即撤出漢城,以防美軍空襲。各部依此向漢城追擊。
志願軍右縱隊第50軍分兩路向漢城方向追擊,右路第149師第446團在高陽以北陽碧蹄裡擊退美第25師1個營,俘獲美軍20多人。
第446團繼續追擊,在高陽以南佛彌地,截斷了由議政府向漢城方向潰逃的英第29旅的退路。
入夜,英第29旅的一群群坦克到處亂竄,刺耳的馬達聲震得山谷都好像在顫動。
突然,響起一陣手榴彈的爆炸聲,為首的一輛敵指揮車被擊中著火。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志願軍40軍攝影記者鐵軍在朝鮮戰場冒著硝煙搶救朝鮮老大爺.
敵坦克立即進行反擊。頓時,機槍彈、炮彈的烈火從坦克身上狂噴出來,炮彈在公路附近爆炸著,被掀起的凍土和冰雪如浪花般地劈頭蓋下來,煙霧瀰漫了山谷。
火光中,一隊隊黑壓壓的坦克,閃過燃燒著的指揮車,猛烈地射擊著,氣勢洶洶地尋找突破口,企圖突圍。
第39軍向漢城方向追擊,第116師347團在議政府以西釜谷裡殲滅英第29旅兩個連。戰鬥中,第347團第7連擔任阻援任務。該連打退敵增援部隊的數次猛烈攻擊,幹部全部犧牲,全連僅剩7人。在這關鍵時刻,司號員鄭起挺身而出,代理連長指揮全連作戰。當敵即將突入我陣地時,鄭起機智地吹起了衝鋒號,敵誤以為我軍發起衝鋒,倉皇潰逃。第7連勝利地完成了阻援任務。鄭起榮立特等功,獲二級戰鬥英雄稱號。
第38、第40軍追至議政府東南水落山地區,擊潰美第24師第17團,殲敵一部。
志願軍左縱隊第42軍主力、第66軍1個師分別由加平、春川渡過北漢江向洪川方向追擊。人民軍第2、第5軍團繼續向洪川、橫城方向截擊南逃之敵。
1月4日下午,志願軍第39軍第116師和人民軍第1軍團佔領漢城。第50軍第149師於當日晚進入漢城。第38軍第114師、第39軍第117師各有一部偵察分隊於4日進入漢城。人民軍第1軍團進入漢城時與美軍1個坦克營發生激戰,斃傷俘敵約200人,繳獲坦克兩輛、汽車46輛。由於“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在撤離漢城時,對這座城市進行了瘋狂的破壞,此時的漢城已面目全非,許多建築物化為瓦礫。
志願軍第42軍於4日除以一部向橫城搜尋前進,偵察敵情外,主力已進至陽德院裡、東幕裡一帶。志願軍第66軍已進至春川、洪川地區。
00、志願軍116師突破臨津江戰鬥
第一、二次戰役後,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和韓國軍隊遭到沉重打擊被迫退至三八線及其以南地區,企圖利用三八線既設陣地實施防禦。為了不給敵人以喘息之機,志願軍於1950年12月31日發起了第三次戰役。志願軍39軍116師在軍編成內,配屬炮兵第26、第45團,擔負在高浪浦裡東南地區突破臨津江的戰鬥任務。該師正確選定突破地段,認真作好各項戰鬥準備,嚴密組織步炮協同,隱蔽的突然發起進攻,僅11分鐘即突破韓國軍隊第1師的江岸防線,13小時前進15公里,佔領了敵師、團預備隊陣地,殲敵1049人,迅速到達指定位置,勝利地完成了軍所賦予的任務。
一、戰前態勢
1、戰鬥背景
經過第一、二次戰役,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和韓國軍隊遭到沉重打擊被迫退至三八線及其以南地區,企圖利用三八線既設陣地實施防禦,休養生息,以利再戰。而剛剛取得重大勝利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經過兩次戰役,戰鬥減員和非戰鬥減員幾萬人,急需休整、補充。美軍每天出動近千架次飛機對三八線以北的志願軍供應線輪番轟炸,大部車輛被炸,糧、彈、被服靠夜間突擊搶運。不能按時供應。戰場情況也發生變化,敵人已由進攻轉入防禦。志願軍的戰略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