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此地不可久留。”
屈顯點頭稱是,二人便揚鞭縱馬,向著襄陽城飛奔而去。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歸程(四)
約莫行了半個時辰,兩騎已至城下,守衛兵士一看是周都監回來,急忙開了城門,放他們進來。
入城後,屈顯自去尋醫士療傷,周洛則趕往襄陽府衙向呂知府覆命,剛到府衙,正碰上巡檢張在嶽從裡面出來。只見在嶽年紀不到三十,濃眉大眼,英氣勃勃。
周洛忙上前行禮,在嶽一把扶住,道:“三弟,你回來了,朝中可有訊息。”
周洛道“卻是一言難盡,二哥先回去,晚間小弟自會來府上叨擾,另有要事相告。”說罷急急往內府去了。
原來周洛與本府兵馬都監童明,巡檢張在嶽,馬軍司統制王仙極為相投,四人便義結金蘭,定下手足之約。
童明是常德府人,武舉出身,為人剛正不屈,嫉惡如仇,使一口飛鐮大砍刀,十分驍勇。
張在嶽與前文書中已經提過,正是那何寧兒姑娘的兄長,為人忠厚,甚有俠義心腸,又尤其善射,家有神臂弓一張,用時左右連開,能夠百步穿楊。
王仙本是荊山中的獵戶,幼時家貧,後在山中打獵時得遇奇人,傳授一身武藝,善使雙刀,手段極高。後來由鄉里富戶資助,苦讀《武經七書》,更於景定末年連中武舉解試、省試、又赴京殿試,最終名列一甲。
卻說周洛進了府衙內廳,參拜過知襄陽府兼京西安撫副使呂文煥,又將這次赴京的情形詳細說了,只是略過何寧兒與遇見江萬里、劉辰翁諸人之事。周洛知道呂文煥與其先兄文德俱是賈太師的愛將,是以不利於似道的訊息,自是不便出口。
那呂知府聽完周洛奏報,十分惱怒,道:“危局若此,朝廷怎麼還不赴援,莫不是真要將城池讓於北虜麼。”說罷往木椅上重重一坐,身形癱軟,久久不發一言,面色沮喪之極。
周洛安撫道:“卑職以為朝廷斷不會坐視之。”其實在他心中,卻盼著江萬里他們能早日成事,或可發兵解襄樊之圍。
文煥望望周洛,苦笑道:“不會坐視?那朝中諸公於數載之間毫無訊息,又有哪個想到要一伸援手。英華,就在你赴京城時,樊城牛大人捎來口信,那邊糧草已盡,危情更甚於本府,若樊城有失,襄陽必不可保也。”
原來,樊城的主將為侍衛馬軍統制牛富,兵馬都統制張漢英為副。此二人俱為忠烈之士,自守城以來,大小數戰,莫不當先,從未懈怠。
周洛道:“看來韃子是想先破樊城,再力圖襄陽,吾等二城必當互相依援,以為唇齒,方可呈犄角之勢,不至於破。”
文煥緩緩道:“話雖如此,只是……只是終究未有長久之策,”忽然間,他壓低聲音道:“方今天下,北人十取其七,恐怕一統之勢難免,吾等是否應早做打算?”
周洛大驚,連忙跪下,邊拜邊道:“相公世受國恩,切不可有此妄念。昔日張巡死守睢陽孤城,內無糧草,尚能以數千之眾拒尹子奇十三萬叛軍,縱然城破殺身,功績節操彪炳於天下,萬世皆知其忠也。今日襄陽尚有萬計能戰甲士,糧草又可足支數年,何況城堅池深,外援未斷,若能盡忠竭力,則必有可為也。縱便不能力挽狂瀾,大人效仿張睢陽,吾等亦願為雷萬春、南霽雲也。”
那前唐時安史叛亂,真源縣令張巡施展大才,先守雍丘縣,擊退叛變的原縣令令狐潮,之後又應睢陽太守許遠之請,前往守城,抗拒叛將尹子奇十三萬大軍。數月之後,城內糧盡,人相食,終是不支,睢陽城破後,張巡不屈而死。雷萬春、南霽雲都是張巡的愛將,各為忠勇之士,城破後均與張巡一同死節,他們的英勇事蹟也被千古傳頌。
周洛提及此典故,便是深恐呂文煥會有二心。
原來呂文煥守城日久,終不見援軍,早以氣沮,頗有降意,便想試探麾下諸將。如今見周洛這般回應,文煥深恐軍心不服,若勉力為之實有譁變可能,弄不好反會丟了自己性命,便慌忙道:“英華你多慮了,本府方才不過戲言耳,想我呂氏一門世受國家大恩,怎會行此不忠不義之事。”
周洛額角已經磕的青腫,聽文煥如此說,方才抬頭,道:“相公既有此決心,我等願效死力。”
文煥道:“吾等自當同心協力,共扶社稷。”說罷又道:“英華,你一路旅途勞頓,想來辛苦,快快回去歇息歇息。”
周洛唱了個喏,起身告退,心中卻是愈發不快,他已隱隱覺察到文煥意志似乎不堅,彷彿另有打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