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2/4 頁)
內不止江山縱橫,更是自古便生著不少峒蠻,也就是今日我國少數民族中的畲、瑤、苗三族,號稱“三苗”又名“山哈”。本朝南渡後,多有漢人入此地避亂定居,開墾耕植,與土著比鄰相雜。那苗漢間原本族屬習俗不同,是以關聯錯綜複雜,乃至衝突不斷,一時形同水火。
文天祥赴任以來,一改往昔袒護漢民,一味壓迫土蠻之策,不僅一視同仁,不偏不倚,更是鼓勵農桑,加強教化,使三苗亦覺自己乃社稷之臣,王化之民,至此誠心歸服,再無怨毒生事之心。
天祥造福一方,政聲遠播,多有文武才學之士前來相投,天祥擇其中忠勇者錄之,用人賞罰分明,威撫並重,上下皆稱其善。
其時文天祥左右謀士頗多,猶以本府通判,寧都人陳繼周最具才幹。那寧都本為贛州一縣,繼周乃鄉里豪族出身,年輕時即以才學知名。後來本地盜匪出沒,禍害甚重,官軍又緝捕無方,百姓苦不堪言,繼周便散家財、募鄉勇,入山與匪眾激戰,鬥智鬥勇,最終竟能全殲之,至此名震一方,連那三苗諸部都無不佩服。
除滅匪患後,因知府舉薦,繼周為朝廷起用,歷任四方州郡,自天祥知贛州後,又被調回本州為通判,兩人由此共事,極為相投。
天祥在任上安諸蠻、解糾紛、勵農桑,無一不與繼周共謀之,至天祥有心勤王,繼周更是憑藉自己望重鄉里,登高一呼,便招聚了不少閭間豪傑子弟,並極善撫之,是以諸軍感其恩德,皆以父兄視之。
除陳繼周外,天祥麾下又有武將尹玉,現任都統制之職,善使一條鐵槍,有萬夫不當之勇。
高潭自到贛州後,曾與尹玉較量武藝,二人箭技相當,便於馬上各使兵器,施展手段,竟鬥了七八十合未分勝負,從此互相佩服,引為知己。
在賈似道出兵蕪湖前,文天祥便修書一封,傳檄四方州郡,內中聲言國勢之危急,斥責劉整、呂文煥等叛國罪惡,又號召各路地方官吏出兵勤王,並推有德者為盟主。此書一出,立時便似石沉大海,杳無迴音。
到得丁家洲大敗後,天祥愈加煩惱,這時忽收到朝廷詔書,正是太皇太后有感曾淵子、文及翁、倪普等逃遁,一時盛怒所下。此詔在我國曆史上大大有名,其中寫道:
“我朝三百餘年,待士大夫以禮,吾與嗣君,遭家多難,爾大小臣工,未嘗有出一言以救國者。內而庶僚,畔官離次,外而守令,委印棄城。耳目之司,既不能為吾糾擊,二三執政,又不能倡率群工,方且表裡合謀,接踵宵遁。平時讀聖賢書,自許謂何?乃於此時作此舉措,生何面目對人,死亦何以見先帝?天命未改,國法尚存,其在朝文武官,並轉二資,其畔官而遁者,令御史臺覺察以聞,量加懲譴!”
文天祥看過後,再也忍耐不住,當即以詔示遍屬下,曰:“我輩既讀聖賢之書,自當忠君盡節,不可為二、三鼠輩所累。”當下生出獨自勤王之心,便日益加緊操練兵馬,加強防務。
陳繼周既知天祥心意,便四處聯絡本處大族及諸峒蠻、溪蠻首領,曉以大義,一時之間,又有不少三苗壯丁前來從軍。
五月間,一切準備既妥,又因陳文龍於朝中舉薦,京中便有詔下,命文天祥為江西安撫使,命他即日率兵入衛,天祥大喜,便率陳繼周、尹玉、鄒洬、張汴、呂武、鞏信等十幾位豪傑,領了萬餘兵馬奔赴臨安而來。
出山(三)
諸軍途中路過吉州近郊鄉間,卻正碰上文天祥的長妹婿孫實甫。
實甫一見天祥,忙上前拉住馬轡,道:“這幾日我正要使人南下去尋兄長,不想卻在這裡碰見,家中老祖母病勢無常,已於日前去世了。”
文天祥乃至孝之人,聞之不禁淚如雨下,略思索後,便叫實甫先回家中報訊,自己快馬加鞭,先往城中去了。
此時吉州知府名叫歐陽廉,是天祥少時同窗,昔日白鷺洲書院山長歐陽守道之侄。這歐陽守道乃一代名儒,亦為天祥啟蒙恩師,是以歐陽廉與文天祥自幼便十分相熟要好。
一見天祥,歐陽廉大吃一驚,忙道:“兄長來的正好。”
文天祥見他面色凝重,心中猶是疑惑,只聽歐陽廉道:“朝使昨日正經過本州,卻帶來一封聖旨,與兄長有關。”說罷便將天祥拉入府衙後堂,只見一位面板白淨的宮中內侍正在院中踱步。
歐陽廉道:“邱公公,這便是文安撫。”
那內侍“哎呀”一聲,細聲細氣道:“這倒是巧了,省得在下多走許多冤枉路。”說罷命身邊從人進屋將聖旨拿來,文天祥心中愈發猶疑,卻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