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2/4 頁)
。現在慈禧提出歸政,只不過是掩人視聽,做做樣子,她絕不會輕易交出政權。為表忠心,也為避嫌疑,奕必須要向慈禧與眾人傳達一個資訊:我永遠不會以皇帝生父自居;我永遠沒有任何非分的妄想。
在這場政治賭局的輪盤中,每一個人都在固守自己利益的前提下擲下了自己的政治砝碼。
對這樣的結果,慈禧自是欣喜不已:事態正按照自己預定的軌道向前進展。就這樣,一向獨斷專行的慈禧,此時卻從諫如流,痛快地接受了醇親王奕——皇帝生父的建議:即使確定了皇帝親政,也要以皇太后絕對的權威為永遠不變的原則。在這場政治遊戲中,慈禧成為最大的贏家:既躲開自己遲遲不歸政的輿論責難,又可以名正言順地繼續保持至高無上的尊嚴。大臣們再次進言以後,慈禧正式釋出懿旨:“皇帝初親大政,決疑定策,實不能不遇事提撕,期臻周妥。既據該王大臣等再三瀝懇,何敢固守一己守經之義,致違天下公論之公也。勉允所請,於皇帝親政後再行訓政數年。”(《光緒朝東華錄》)
就這樣,慈禧以臣下屢次懇請作為前提,將訓政的提議確定下來,此一結果雖然是慈禧的預設,但卻落得個“不得已而為”的美名。我們不得不慨嘆:慈禧將群臣玩弄於股掌之間的手段已近乎出神入化!
四
光緒皇帝朝服像為了使訓政制度化,慈禧責成禮王世鐸起草《訓政細則》,經過一番籌劃,終於在十月二十六日出籠。在這個《細則》中,除了祭祀、問安等禮儀依然按照垂簾聽政的舊制實行,在施政上做了如下規定:
一、凡召見引見,皇太后升座訓政,擬照禮臣會議,暫設紗屏為障;
一、中外臣工呈遞皇太后、皇上安折,應請恭照現式預備,奏摺亦恭照現式書寫;
一、鄉會試及各項考試題目向例恭候欽命者,擬請循照舊制,臣等進書恭候慈覽,擇定篇頁,請皇上欽定題目,仍進呈慈覽發下,毋庸奏請派員擬題……
一、內外臣工摺奏應行批示者,擬照舊制均請硃筆批示,恭呈慈覽發下……
我們清楚地看到,根據這個細則,光緒帝沒有任何可以自行決定和獨立施政的空間,他完全被置於慈禧的控制之下。
“恭候慈覽”、“恭呈慈覽發下”是這一訓政體系的最實質的表現:(1)用人權由慈禧裁奪;
(2)處理日常事務必須考慮慈禧的意見;
(3)召見引見臣工依原儀;
(4)披覽奏章只有經慈禧閱覽後才能下發。
顯而易見,由垂簾聽政到訓政,慈禧只不過是換了一個名稱罷了,而操控皇權的實質不僅沒有任何改變,反而更加名正言順。
首先,慈禧可以充分利用訓政統治模式來搪塞視聽、平息輿論。她可以向天下堂而皇之的表白:我已經歸政光緒帝了,至於我繼續為王朝操勞,那是群臣的懇請,不是我的本意。
其次,慈禧在制度上為自己確立了主宰的地位。
有了《訓政細則》作為保障,慈禧可以放心大膽地為光緒帝舉行親政大典了。
光緒十三年的正月十五日(1887年2月7日),是大臣們按照慈禧的授意為光緒帝的親政所擇的大吉之日。雖然,光緒帝的親政不過是一場掩人耳目的騙局,但這個儀式畢竟還在向世人昭示光緒帝是一個真實的存在。不僅存在,還在日益成長。
上午九點,十六歲的光緒帝頭戴金冠,身著大黃龍袍,精神煥發地在太和殿接受百官的朝賀,並頒詔天下。
第十九講 光緒大婚(1)
慈禧“歸政”光緒帝了,履行了十二年前的諾言。然而,她卻透過《訓政細則》,使自己獲得了在幕後操縱皇權、事事“提撕”的制度保障。但是,對於慈禧而言還有一件事情已經到了無法繼續拖延的地步,那就是光緒帝的大婚。
一
光緒十四年(1888),光緒帝十八歲,對於入關後的清朝皇帝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晚婚的年齡。慈禧遲遲不給光緒帝舉行大婚,其目的就是要在權力的巔峰多戀棧一些時日。因為皇帝只要大婚,就應該親政,況且民間也有“成家立業”之說。然而,慈禧矇蔽視聽的舉措或許連她自己都知道漏洞百出、難以服眾。人們不禁要問:慈禧究竟要在何時給光緒帝擇後選妃呢?
光緒十四年六月十九日(1888年7月27日),慈禧終於頒發了給光緒帝舉行大婚及親政的懿旨:
“前因皇帝甫經親政,決疑定策,不能不遇事提撕,勉允臣工之請訓政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