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的打造,為大清培養出一個卓越的帝王。
同治元年,載淳在太和殿登極。載淳即皇帝位後,慈禧就開始多方為載淳尋找名師。她為小皇帝精心挑選了四位鴻儒,給小皇帝授課。
同治帝師祁寯藻像
李鴻藻,出生於名宦世家,累代仕進通顯。咸豐二年(1852)會試及第。他稟賦聰穎,讀書刻苦,十幾歲時已經鑽研經訓,博覽群書了。因此,百家之言,無所不見,其才華為世矚目。咸豐十一年(1861)被咸豐帝選中做載淳的老師。
祁寯藻,嘉慶進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已經先後做過道光、咸豐的老師。他最為突出的是書法,深厚遒健,自成一格,為清代中晚期著名書法家,有“一時之最,人共寶之”、“楷書稱首”的讚譽。
翁心存,道光二年(1822)進士,官內閣學士、兵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他死後,由兒子翁同龢繼續做帝師。
倭仁,道光朝進士,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是著名的理學大師。
慈禧,平日裡缺乏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心,但對於給兒子延聘師傅,她是真的頗費一番琢磨,除了保留咸豐帝選中的帝師李鴻藻外,她又給兒子額外加了三位大學士,他們都是赤膽忠心的博學老臣,且各有專長。她希望透過名師的教誨,使自己的兒子成為像康熙帝一樣博學、睿智的皇帝,可謂用心良苦。今天,我們依然可以感覺到慈禧盡展母親襟懷的一面。
二
小皇帝開學了。小皇帝長大以後要親政,要統領萬民。他學習的內容就應該與執政有關。
我們知道,昔日中國教育的模式是,普通小孩一般先從《三字經》、《千字文》開始,在背誦的同時,以認字為主。然後,《孝經》、《唐詩》、四書——《大學》、《論語》、《中庸》和《孟子》。隨著年齡逐漸增長,而《詩》、《書》、《禮》、《易》、《春秋》五經。按部就班,由簡到繁,循序漸進。這是中國千百年以來學子們潛心學習的不變定式,除了超常生進行跳躍式的學習之外,一般人都無法迴避這一學習的過程。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十講 別樣舐犢(2)
皇帝的學習與眾不同。
依據前朝的慣例定製,恭親王為小皇帝制定了課表和作息安排:
(1)每日先拉弓,次習蒙古文,次讀滿文,最後讀漢文。
(2)皇帝上課時間,在每日臨朝引見臣僚之後。開始時只讀半天書,八歲之後延長為全天。
(3)誦讀與討論不可偏廢。皇帝讀書之暇,應時時與師傅討論問題,以求深入瞭解文中經義。
(4)拉弓而至步射,步射而至放槍,隨年齡增長調整。
(5)自幼即需騎馬,入學後每隔五日,即於下書房後在宮中長弄學習騎馬,由御前大臣壓馬及教習。
(6)學習步射和放槍時,由御前大臣及乾清門侍衛數人隨同校射。
(7)為重功課計,擬請懿旨嚴飭皇帝於駕幸紫光閣習打槍時,不得各處遊覽。打槍畢,稍坐即還宮。
從以上的安排,我們可以瞭解到,小皇帝是各種語言全學,騎馬射箭放槍樣樣都要精通。這完全是一個培養全能型人才的計劃,果真能夠如法炮製,那麼長大後的小皇帝應是一個“超人”。
慈禧為了能更好地管理好小皇帝的學習,使所有的計劃行之有效,特別安排惠親王綿愉專門負責小皇帝的學習事務。惠親王綿愉是嘉慶帝的第五子,最小的兒子,因為在皇族親貴中輩份最高、品行端正,特別受人愛戴。慈禧安排他來管理小皇帝的學習生活,尤其是還特別安排了綿愉的兩個兒子奕祥、奕詢伴讀,對小皇帝既是督促又是陪伴,可謂安排周詳。
老師如何給小皇帝上課?
少年同治帝寫字像《清宮述聞》載:小皇帝進入教室之前,受命的師傅、諳大——滿人師傅(內諳大教滿文和蒙文、外諳大教授騎射弓箭)、惠親王綿愉,還有陪讀的奕祥、奕詢按照順序排列在外。見到小皇帝,所有人要行三叩九拜之禮。小皇帝進入教室後,面向東坐,授讀的師傅面向西坐。伴讀的奕祥、奕詢在西面靠牆坐著。其他的師傅則在旁門設座。
開學的第一天,第一節課由大學士祁寯藻講授四書中《大學》的前兩節: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