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要麼成為創造者,透過網路播客、音訊播客和影片播客等平臺釋出內容。不過,營銷人也得以運用消費者的創造力,借力使力來使彼此受惠。本章將討論這個消費者自創內容的新世界,以及應該如何“掌控消費者”。
重要趨勢
有人稱這些內容為自制媒體、網路話題或消費者口碑,但我們認為更適合的說法是“消費者自創內容”,簡稱“CCC”(Consumer…Created Content),這才能真實反映出這些內容完全超越傳統媒體,也超越傳統口碑營銷的本質特點。而有些人認為這些消費者的身份已升級為“消費者製作人” (Prosumer),身兼消費者(consumer)和製作人(producer)兩個身份。無論你是否接受這樣的說法,至少我們必須瞭解,如今的消費者是積極的“參與者”,而不是消極的“接收者”。以下是驅使 CCC 成長的主要因素:
CCC驅動力1:媒體模式革命
CCC驅動力2:出版形式鉅變
CCC驅動力3:社會化網路提供平臺
CCC驅動力4:加速擴散的口碑營銷
CCC驅動力1:媒體模式革命
與傳統媒體模式相反,網路使一個完全不同的新媒體出版模式變得可行(如圖)。在市集模式中,每個人都可能是創造者,而成為一個創造者的成本近乎於零。此外,藉助網路,創造者可直接且幾乎免費地取得不同的出版物。網路傳播不但實時,且全球流通,任何人只要能連上網路就能在 YouTube上傳影片(如果它沒有偵測到是從哪個地區登入),或到 Flickr 上傳照片。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有些網站(如YouTube)會讓網友舉報有爭議性的內容,但多數網站內容並不被篩選和編輯,網路流通自由延伸,不像傳統出版通路般受到限制(如圖)。
CCC驅動力2:出版形式鉅變
CCC成長如此快速的原因之一,是消費者表達自我的形式日趨多樣。
即便對一些網路業先驅而言,消費者自創內容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最著名的是puServe,後來被美國線上購併)。消費者創造文字、照片和檔案,張貼在電子佈告欄、討論區和新聞組等網際網路交流平臺上,無論是過去或現在,這些內容通常和某些特殊產業或他們的興趣相關。社交網站大多設有大量討論區;大多數商品有相關討論網站,讓消費者在這些網站上暢所欲言,發表批評和報告;很多品牌也開放電子佈告欄,由他們的支持者或甚至批評者負責管理。
第8章 消費者自創內容(2)
企業網站大多有讓人提供建議的機制,而70%的消費者除了會在企業網站上張貼意見之外,也會張貼在其他網站。企業若能快速處理企業網站上的抱怨聲浪,便有機會遏制問題發生,但一旦這些抱怨擴散到更廣、更難監控的平臺上,問題便一發不可收拾。很多第三方網站便是專門設計來蒐集抱怨、批評和客戶響應的。
如果某個網站被稱為“維基”,那麼意味著該網站的內容能由訪問者新增和編輯,是大眾共同寫作的基礎工具。“維基”的英文原字是夏威夷語“快速”的意思。剛開始,很多人認為維基會讓蓄意破壞者得以輕易篡改內容、故意發表錯誤資訊或做其他破壞的行為,也就是大家俗稱在網路社群中“釣魚”的行為 (指有人故意散佈誘餌,使他人作出情緒化反應,試圖阻撓正常討論)。然而,大多數維基都有註冊系統,並需經過一段時期的等待,內容才可能出現在網站上。維基讓意見領袖習慣於在維基上參與內容創造,是早期驅使消費者創造內容的原因。
部落格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免費的軟體和主機空間,使任何人皆可建立一個看似專業的部落格。
雖然部落格發展之初以記錄為主,也就是網路日記功能,但事實上大多數部落格和網站很難明確區分。現存部落格大多由個人經營,以個人興趣為主題,不過,其中有些特定部落格對某些領域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力。這些部落格的成功讓很多公司和組織也開始建立部落格。
如同之前討論過的,RSS可以把使用者訂閱的新聞標題或摘要“喂”給他們,使用者可在瀏覽器上看到新聞標題的下拉選單(選單會自動更新),選擇想進一步閱讀的標題。一位澳洲人開發的Particls()甚至可在瀏覽器上以走馬燈的形式呈現訂閱標題,並藉助智慧助理原型(prototype *art agent)挑選出使用者可能感興趣的內容,再餵給使用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