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頁)
友一片歡呼。
儘管國內電報一封又一封飛來,報告喜訊,請他趕快回國主事,孫中山卻沒有急於啟程。他考慮的是,新政權剛建立,首先要爭取國際支援;而且軍事行動還在進行,一定需要大量經費,還要爭取列強的經濟支援。他去了歐洲。
這趟歐洲之行沒有達到預想。英法看到中國正是清廷和革命黨對壘之勢,說不好誰會勝利,就跟哪一邊也不親熱,先持觀望態度,英法政府和各大銀行對孫中山的募款要求予以婉言拒絕。
11月中旬,還在為民國的未來在海外奔走的孫中山致電國內,同意推舉黎元洪為總統;對黎元洪提出的只要袁世凱反正就推袁為總統的意見,也表示贊同,“但求早鞏國基”。
隨同孫中山到達上海的有胡漢民、吳敬恆、馬君武等,黃興、汪精衛、陳其美和大批民眾到碼頭迎接。大家相見狂喜,孩子般擁抱跳躍。久聞孫中山大名的民眾這回能夠親眼見到這位在慈禧太后時代,腦袋價格就從兩千兩銀子漲到二十萬兩的傳說中的人物,興奮萬分。
12月29日,獨立十七省代表共四十五人在南京舉行臨時大總統選舉,每省一票。
投票結果:孫中山以十六票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黃興得一票)。
這就是中華民國首任總統!
這是中國政治史上破天荒的一幕:國家最高領導人由選舉產生!
選舉結果產生後,掌聲驟起,鐘樂大作,參會者連呼三聲:“中華共和國萬歲!”然後互相致以熱烈祝賀,很多人的眼睛溼潤了。
無數革命者浴血奮鬥那麼多年,為的就是推翻封建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共和”一詞中國古已有之,而“封建”(feudalism)和“民主”(democracy)這兩個詞彙雖都來自西方,卻最容易用漢語解釋。
——所謂“封建”,就是國家管理系統是透過“封”而“建”立起來,現在革命了,變為透過“選”而“建”了;
——所謂“民主”,就是和“君主”相對,以前皇帝是主人,現在全體公民是主人了。
“革命”一詞,就是“革去所受之天命”的意思。按中國古老的說法,一個國家掌握在誰的手上,是因為這個人受了某種天命;但如果腐虐無道,這種天命就會被革去。
歷史的車輪,終於在公元1911年,革去了封建君主專制所受的所謂“天命”;從此,中國進入了沒有皇帝的時代。
1912年元月1日,南京原兩江總督府改做禮堂,在數百位觀禮者歡呼聲中,孫中山在這裡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誓詞如下:
傾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眾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中華民國元年元旦。
1911年驚心動魄、波詭雲譎的革命鬥爭,至此開出了燦爛之花;波瀾壯闊的辛亥革命,在這時達到了最高潮。
黃花崗起義中百餘位仁人,辛亥革命中那麼多志士,以及晚清以來為推翻封建專制、建立民國而拋頭顱、灑熱血的無數先烈,此刻都在九泉含笑。
中國,自此進入了民國時代。
做偉人還是做小丑:百年一嘆袁世凱
民國是個新舊交替、錯綜複雜的時代,民國史雖只有短短的三十八年,卻可以劃為好幾個階段。
首先是1912年民國建元到1928年東北易幟,這十六年即“軍閥混戰時期”;然後是1928年到1937年,這十年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從形式上基本統一全國;接著就是1937年到1945年的八年抗日戰爭時期;最後是1946到1949年解放戰爭,國民黨敗走臺灣,民國終結。
在這些階段裡,最叫人頭大的就是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時期,常說的“走馬燈般的軍閥政權”讓人眼花繚亂。這個十六年,卻正好可以劃為四個四年,霸氣 書庫 +。每路軍閥各走四年馬燈:
第一個四年,袁世凱;第二個四年,段祺瑞;第三個四年,曹琨和吳佩孚;第四個四年,張作霖。
袁世凱就是民國開國後第一個四年政治舞臺上的主角。
孫中山當選並就任臨時大總統,這是民國的開篇,也是辛亥革命的高潮,但革命任務還沒最後完成,北京的清廷還在,清帝退位才是這場革命的句號。
這個句號要由袁世凱來畫。
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