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3/4 頁)
聲音。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十八章 獨龍族文化(4)
場邊的人們開始唱起剽牛祭神的歌,歌詞中先是說為什麼要祭天神,然後稱頌牛的獻身精神:“祭天神的牛,你很光榮;你為大家獻身給天神,保佑我們平安!”牛圍著場子轉完6圈後,再次被拴在柱子上。人們開始喝酒跳舞,並不斷地敲鑼。跳舞的人隨著鑼聲,跳起簡單的舞步,隊形則不斷變化。還有人捧著竹筒走進舞圈,向人們敬上濃烈的燒酒。
剽牛的人一般都是村寨裡最有威望的老人,他們手持長長的竹矛,矛頭是削尖的竹子,到時候只要把它刺往牛的心臟就可以了。老人們除了披著獨龍毯、袒露出右肩外,還要披掛一件很威風的鬥蓬。一邊的人把酒遞給老人,他們各自拿起竹筒,互相摟著肩膀,貼緊腮幫子,一口喝乾酒。隨後,場上鑼聲的節奏加快,老人用竹矛分別在兩側對準了牛的胸膛,迅速上前將竹矛扎進牛的心臟,鮮血隨即冒出來。黑牛隻能掙扎一會,就慢慢倒下了。
獨龍族人等牛死去後,會先割下它的耳朵,嵌在樹枝上,為牛招魂,並念禱詞,希望牛諒解大家。接下來,屠夫就剝開牛皮,男人們把牛肉按人數均分,地上很快擺滿了分成小堆的牛肉,殺牛人分得最大塊的肉。男人分好肉之後,婦女開始分配牛內臟。一切分配停當後,殺牛者中的一個老人背起沉重的牛頭跳起舞來。人們也和前面一樣,繼續跳殺牛舞。這時跳舞的人們改變了殺牛前緩慢莊重的節奏,舞步變得熱烈而歡快。天漸漸暗下來,跳殺牛舞的人才慢慢散去,並帶著分得的一份牛肉和祭天的喜悅回家。
五、古樸的“卡雀哇”
“卡雀哇”是獨龍族唯一的傳統節日,意思是年節,時間在農曆十一月至十二月之間。過節的具體日期由各村寨協商確定;節期的長短,則根據食物準備情況而定,一般是二到五天。節日期間,家族之間要互相祝賀和宴請。獨龍族沒有文字,以前在請客時就製作一個木板請柬,板上刻了幾條缺口,就表示收到請柬後的幾天將要舉行節日慶祝活動。屆時,親朋好友會帶各種食物作禮品前來,大家見面後相互祝賀新年。
過節的第一天,婦女們把自己編織的彩色麻布掛在竹竿上,插在住房上方,表示節日來臨了。這天晚上,主人和被邀請來的親朋好友圍坐在自家火塘旁飲宴。席間,男人們把木碗拋向火塘上的吊板,以碗口朝天為吉,邊遊戲邊唱歌,一直歡慶到深夜。
第二天,全村要舉行射獵大典,並進行祭山神活動。“山神”是用熟蕎麵捏成的一個尖頂的圓柱物,同時用熟蕎麵捏成各種動物造型,放在山神的周圍,然後再裝在簸箕裡。太陽出來後,人們就把這些東西抬到坡地上,點燃松明和青松毛,並向火裡撒少量糧食,主祭人則磕頭祈禱山神。祭祀結束後,祭師把各種造型的動物拋向人群,村子裡年輕的射手們則開始挽弓搭箭任意射獵了。獨龍人認為誰射中什麼動物造型,今年就會獵到什麼動物。然後,大家敲響大鑼和牛皮鼓,圍成一圈唱歌跳舞。到了晚上,人們還要挨家挨戶地喝酒,一起慶祝節日。
六、獨龍族藤篾橋
在獨龍族居住區的獨龍江上,有一種古老而奇特的吊橋,它是用竹子和藤條編織而成的,被當地人稱為藤篾橋。在當地獨龍族中還流傳著關於藤篾橋的傳說:很早以前,獨龍江上還沒有一座橋。有一次,一位名叫奔寨的獨龍族老人上山去打獵。他看見一隻麂子後,馬上放箭,可是麂子卻化成一朵白雲飄走了,箭飛過了很寬的鷹愁澗,紮在了一棵大樹上。老人從中受到了啟發,想到用弩弓來架橋。他的這個想法得到所有獨龍族人的支援。於是大家砍回很多藤篾和龍竹,編成一座巴掌寬的藤篾橋,把它的一頭固定在一邊的大樹上,一頭接上一根長麻繩,然後把麻繩接在箭頭上,用硬弩射到江的對面去,岸邊的人再把箭上的麻繩固定好,就這樣架起了這裡的第一座橋。
現實中的藤篾橋用兩根粗大的藤篾條拴在兩岸的大樹或者岩石上作為橋樑,然後用四五根粗竹子並排捆在一起,並把捆好的龍竹用藤篾編接起來作為橋面。再在橋兩側拴幾根細藤篾,作為橋的扶手和攔杆。建橋完工的當天,附近村寨的獨龍族人還要穿上傳統的節日服裝,在橋邊圍著篝火擊鼓敲鑼,唱歌跳舞,進行慶賀。由於藤篾橋又狹又長,人走上橋,橋就左右搖擺、上下晃動,所以當地有句話稱:無風晃三晃,有風晃飛天。
七、獨龍族珍貴的“約多”
“約多”即獨龍族的披毯,也稱獨龍毯,是獨龍族人最珍貴的物品。“約多”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