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2/4 頁)
照壁被白族人稱為“風水壁”,是白族民居中很有特色的組成部分。白族人在建造房子的時候,最先在院子朝東的地方建一堵牆壁,以便早上的陽光能照在牆上,給全家人帶來好運和幸福,人們把這堵牆稱“照壁”或者“風水壁”。照壁是由對稱的高低兩臺滴水牆組成的,它的上面鋪蓋有青瓦或琉璃瓦,瓦面四角翹起。照壁正中刷白後,或書以四眼題字,或嵌入大理石;然後在它的四周鑲勾一些扇面、長方、圓形等圖案,中間繪出山水花鳥畫,有的則書寫一些增添歡樂喜慶氣氛的“福”、“壽”等字。
白族民居不僅講究建築的精美和諧,而且講求住宅環境的優雅和溫馨。很多人家都會在天井裡砌出一個花壇,種上幾株山茶、丹桂、石榴、香椽、竹子等,並且在花壇邊沿,或者在屋簷口,還要放一些蘭花等盆栽。這樣不但使院落花香四溢,也增加了恬靜和幽雅的氣氛。
十、傣 族 竹 樓
傣族人大多居住熱帶地區,這裡常年無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比較高,氣候炎熱潮溼。傣族的先民們在生活中不斷摸索,並且利用當地豐富的竹木資源,創造出具有鮮明特色的竹樓。竹樓的歷史比較久遠,在雲南出土的戰國時期青銅中,就發現了這種建築的模型。
傳統的傣族竹樓,全部用竹子和茅草做成。整座竹樓用幾十棵木柱構架為支柱建造,一般分上下兩層。竹樓下層的四周沒有什麼遮欄,專門用來飼養牲畜家禽、堆放柴草和雜物。上層由豎柱支撐,離地面高約兩米左右,鋪設著富有彈性的竹板,樓室四周建造有竹籬牆,很多的竹籬還被編成各種花紋,房頂都是斜面形,用草排覆蓋而成,這樣的竹樓屋頂可以防潮溼,散熱通風。竹樓上設定有走廊、涼臺、堂屋和臥室:前廊既明亮又通風,在白天的時候,主人就在這裡工作、吃飯、休息和接待客人;涼臺是主人盥洗、曬衣、晾曬農作物和存放水的地方;堂屋裡設有火塘,這裡是燒茶做飯和一家人吃飯的地方;臥室是家人就寢的地方,在傣族人居住的地方,臥室是嚴禁外人進入的。
傣族竹樓的基本構造和組成都比較接近,但是不同地區的竹樓又各具特色。西雙版納的傣族竹樓的平面為方形,它的屋頂正脊很短,是一個較小的人字形屋頂,當它高度逐漸下降後,屋面就轉變為坡度較緩的四面坡頂,有的還構成了重簷。西雙版納的傣族竹樓的牆面,由上到下向內側傾斜,它的牆面都比較矮,屋子的底層架空。德宏州的傣族竹樓和西雙版納的傣族竹樓就不同,它的平面是長方形,屋頂為中間較長的歇山式屋頂,牆面比較垂直,底層多用竹籬笆封閉。但是這兩種傣家竹樓都是獨立成院的,並且以整齊的竹柵欄作為院牆。院子裡大多都栽有芭蕉和翠竹,綠蔭掩映中的竹樓,可以使地下溼氣和地表熱氣流通。
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竹樓也在不斷地演變,現在的傣家竹樓已經從完全的竹質結構建築,轉變成竹木混合結構建築、磚混結構建築。不少竹樓已用木板作牆鋪地,有的還用磚塊砌牆,屋頂已不用茅草,改用油氈、青瓦或鐵皮,有的地方甚至還出現了磁磚貼面的現代竹樓。竹樓內的佈置和陳設也發生了變化,很多人家已經單獨設定了廚房,這樣客廳就更加寬敞乾淨了。客廳中的竹桌竹凳被沙發和現代傢俱取代了,而且人們還用上了彩電、音響等家用電器。如今的竹樓下部,也不再飼養畜禽,只供堆放雜物。
十一、千腳落地房
很早的時候,怒族多居住在巖洞、草棚、茅草房裡。隨著生產力發展,以及受周圍民族文化的影響,怒族人的住房形式才發生了改變,出現了“千腳落地房”。古代資料就曾寫有“怒人居山巔”,“覆竹為屋,編竹為垣”,真實地描述出怒族居住的情況。怒族的房屋為幹欄式,大多依山勢而修建,房屋主要可分為木板房和竹篾房兩種。
獨特的千腳落地房
在貢山地區的怒族人,大多住的是木板房。這種房子很寬大,一般是用圓木做牆,屋頂上覆一些薄石板。這些石板大約都是一尺見方大小,先從屋簷邊鋪起,把第一塊平鋪好之後,再把第二塊壓在第一塊的上邊,然後依次這樣擺放,一直覆蓋到屋脊就完成了。還有一部分怒族人住的是竹篾房,這種房子比木板房矮小一些,它用竹篾笆做外牆和隔牆,用木板或石板做屋頂。
怒族人的這兩種住房,大多都分為兩層。樓上的房子又分成二至三間,各間都有門,外間是用來待客的,這裡還設有火塘。在火塘上面,還安置著一個鐵三腳或石三腳,供人們做飯燒水之用。內間為臥室,主要用來住人,橫樑上多置放糧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