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3/4 頁)
贊,總不會錯。
於是,皇帝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禮,起身瞻仰,只見藍底金字的牌位上,寫的是“大明太祖高皇帝之神位。”前面供著一部書,一大串鑰匙,鑰匙可是想象得到,書是何書?卻不明白。
“回奏皇上,”喬宇朗聲答道:“乃是‘大誥’。”
在場的人,除了那些愚蠢得連自己身上少件物事都不知道的小太監以外,都知道什麼叫“大誥”——是太祖高皇帝口頭或書面訓誡臣下的一部專集;對皇帝來說,就是一部家法。
皇帝詫異而不悅,皺眉問道:“你把‘大誥’請出來幹什麼?”
“臣供設‘大誥’,不是為了皇上;是為了一班不知太祖高皇帝聖訓的奸臣。”
這等於是指著江彬、張忠等人的臉罵了!因而同情喬宇的人,無不為他手捏一把汗。江彬之流的臉色當然非常難看;但他罵的奸臣,如果出面詰問,先就表示自己承認自己是奸臣,因而只好吃了個啞吧虧,惟有惱恨在心裡。
皇帝當然也很不高興。“這也奇了!”他說,“是我來巡視兵部,你怎麼說,供一部大誥是為奸臣?莫非你眼中沒有我?”
“臣不敢!”喬宇從容答道,“臣唯其心目中只知皇上不知其他,所以才供奉一部大誥,要讓那班跋扈的奸臣懂得忠君愛國的道理。”
“強辯!”皇帝一時語塞,有些惱羞成怒的模樣,所以厲聲問道:“你設下太祖皇帝的神位,又是什麼意思?莫非以此來挾制我?”
此言一出,連張永都有些心涼了;而喬宇依舊神色泰然,“臣無他意,只是既供大誥,不能不設太祖高皇帝的神位。”他緊接著說,“臣愛國深恩,只有愚忠,罔識忌諱!”
這等於認了錯,皇帝不便深究;何況也無可深究,總不能說敬重太祖,特設神位是件做錯了的事。所以“哼”了一下,決定直截了當地道明來意。
“喬宇,南京城門的鑰匙在哪裡?取來給我。”
“鑰匙在這裡!”喬宇答說:“臣不敢獻與皇上。”
“為什麼?”
“遵祖宗的遺制。大法上說得明明白白,雖有皇上的諭旨,亦不能取得南京城的鑰匙。”
皇帝大怒,聲音越發尖厲:“你好大的膽子,竟敢抗旨!”
“臣不敢!臣愚,不過還知輕重。”喬宇突然顯得慷慨激昂了,“論今日的輕重,保護聖躬是第一大事;其次是遵制。這兩件大事,臣把握住了,其他皆可不問。”
“你這是說,連我的話都可不聽?”
“臣決無此意。臣為了保護聖躬,唯有依照祖制行事。”
動輒“祖制”,已覺堵口;而有太祖高皇帝的神位在此,更教人無可奈何——這正是喬宇的作用所在;是經過實驗,已證明確實可以約束皇帝濫用權力的一條好計。
這條好計,是開國初年人如其姓的鐵漢,山東布政使鐵鉉想出來的。“靖難之變”,燕王起兵南下;將濟南圍困了三個月,而鐵鉉堅守如故。於是燕王派出大批兵丁,相度地勢,在高處築了一道堤堰,將山上溪澗中的水,引導匯聚,打算決堤灌城。
城裡的百性,大起恐慌;鐵鉉覺得恐慌的民心,亦可利用,密密定下一條計策,先讓守城計程車卒,盡夜痛哭流涕,畏懼水淹,表示軍心已經渙散。然後出城詐降,請燕王退兵十里,單騎入城;理由是濟南的百姓,沒有見過刀兵,大軍壓境,只當要屠城,一定恐懼不安。
燕王急於要得濟南,因為地居南北之中;即令一時攻不下南京,如能拿下濟南,可斷南北,固守中原,成了與建文帝對峙之勢,腳步就算站穩了。因此,毅然決然地接受了鐵弦的條件。
到了約定進城的那天,城頭上空空如也,隻影不見。燕王騎一匹駿馬,只帶少數隨從,徐行行過吊橋,直到城下;城門一開,燕王策騎而入,剛一進門,聽得有人大喊“千歲”。這是一個暗號,城上原有伏兵,帶有機關;是一塊吊了起來的鐵閘板,多少人拖曳著。聽得暗號,一齊撒手,鐵閘板往下直落。
可惜!發暗號的人沉不住氣,張口得太早了!鐵閘板落下來,只砸到馬頭;只差得數寸,讓燕王逃出來了一條命。急急易馬飛奔,而吊橋卻又拉得慢了,竟讓燕王逃過護城河。
燕王自然怒不可遏,下令決堤灌城;卻以秋水陡落,計劃脫空。於是,重新合兵圍城;而就在這空隙中,鐵鉉已從城外搶運了一批糧食蔬菜,可以堅守了。
不但堅守,而且每天在城頭上高聲辱罵。氣得燕王暴跳如雷,決定發炮攻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