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1/4 頁)
不容小看的力量,僅以189票對165票遭到否決。丘吉爾和他的朋友們還成立了“印度保衛同盟”,廣泛吸收保守黨的普通成員,並製作了象徵團結一致的會徽。丘吉爾的兒子倫道夫在青年帝國協會的會議上,為爭取反對白皮書的投票的勝利作出了貢獻。克萊門蒂娜也在保守黨全國聯盟中央婦女諮詢委員會上作了反對白皮書的發言。
鮑德溫一方面發表演講回擊保守黨內的反對派,另一方面對政策進行修正以減少阻力。在1933年6月的保守黨全國聯盟中央理事會上,以838票對356票透過了一項贊成白皮書政策的修正案。10月,在伯明翰舉行的全國聯盟年會上,反對派再一次以737票對344票被擊敗。丘吉爾以豁達的態度對待失敗,他在投票結果公佈後說:“在這件事情已經過去和獲得解決後……,我們將再次站在同一條戰線上。”
在1934年中,反對派仍然為否定政府的印度政策而努力抗爭。但是在全國聯盟中央理事會的大會上以1102票對390票採納了改革建議的各項原則後,實際上就結束了反對派院外集團的反對活動。議會內部的較量,也在聯合選舉委員會的報告被採納,法案透過三讀之後宣告結束。[霸氣 書庫 ·手機電子書…wWw。QiSuu。cOm]
在英國對印政策問題上,丘吉爾顯然存在著謬誤和偏見。他已有30多年未去過印度,因而對那裡的情況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無知,也導致了他對印度民族主義的偏激情緒。比如他關於印度問題的宣告中說:“印度不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確切地說,它是一個聚居著許多民族的大陸。能與印度相提並論的是歐洲,但歐洲不是一個政治實體。印度是一個地理上的抽象概念……,這種維繫印度存在的觀念上的統一,完全是透過英國在印度的中央集權政府才體現出來,其表現形式是印度的唯一通用語言——英語。”這顯然是一副典型的殖民主義者的腔調。但丘吉爾也有正確的一面。他預言一旦英國政府從印度次大陸撤出,當地的各個教派勢必發生危險的衝突。這一預言在其後的歷史歲月裡不斷被證實。1947年發生了對立教派間的血腥屠殺;其後又有過多次印巴戰爭以及巴基斯坦與孟加拉國之間的民族糾紛。同時,儘管政府關於印度自治的法案得以透過,但從某種意義上說,聯合政府並沒有完全獲勝。對印度憲政改革進行的長期抵制,使得印度新憲法的頒佈推遲了幾個月,也使印度直至1939年二戰爆發時仍未能成立一個經選舉產生的中央政府。霍爾和歐文認為,他們提出的立憲制度能夠維護一個統一的印度,是丘吉爾使這一機會白白失去了。但巴特勒勳爵對穆斯林是否會接受這一制度持懷疑態度,而後來學術界的研究進一步使懷疑得以確認。
1935年6月7日,鮑德溫第三次出任首相。他對內閣只作了小規模的調整,仍然沒有考慮給丘吉爾安排任何職位。看來這位首相再也不願意讓難於對付的丘吉爾鬧得內閣不得安寧。此時已滿60歲的丘吉爾似乎很難指望重返政府中去了。著名歷史學家泰勒曾寫道:“看來,在1935年丘吉爾還是個沒有前途的人。”
丘吉爾傳……2 寫作生涯
2 寫作生涯
難以重返官場的丘吉爾在其下野之後,早已開始了靠為報刊雜誌撰稿和寫書出版來謀生的生活。1930年中,他為《每日電訊報》等報刊雜誌撰稿40餘篇。6月,他在牛津大學的羅曼尼斯講座中發表演講。這篇題為《論代議制政府和經濟問題》的演講後來還出了單行本。9月至10月間,《新聞紀事》連載了他的《我的早年生活》。這本早年生活的回憶錄於10月出版發行後,受到讀者熱烈歡迎,好評如潮。直到他晚年,他還自認為這本書是“我以往寫的一部最好的書”。
1931年,丘吉爾為報刊雜誌撰稿的數量有增無減。此外,他還出版了《世界危機》的節略修訂本,增寫了《馬恩河戰役》一章。後來他又增寫了《世界危機》的最後一卷《東方戰線》,出版後被認為“很有趣,文學性很強,足以達到《世界危機》一書其他各卷的水平”。為了配合對政府印度政策的批評,他出版了自己的演講集,題為《印度》的小冊子。由於羅瑟米爾勳爵的兒子和繼承人埃斯蒙德·哈姆斯沃思在印度問題上與丘吉爾觀點相同,所以這一時期丘吉爾的文章大多都在他控制的《每日郵報》上發表,丘吉爾的作品也都由他的出版公司出版。
1932年中,由於車禍和傷寒病的影響,丘吉爾的作品數量有所下降。他於11月出版了題為《隨想與奇遇》的書,書中回顧了他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