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因為憤怒當時宋代的滅亡,認為當時的朝廷的那些文武大臣,都不行,他們沒有忠義,這個東西是很缺乏的。他是出於這個背景寫《水滸傳》的,這是他立論的一個根據。第二個根據,他根據小說的故事情節。他認為,宋江是身在梁山,心在朝廷,一心招安,一意報國,他認為是忠義之烈也,忠義裡面也是非常突出、非常典型的,這是李卓吾的看法。後來在李贄以後,出現了一個誨盜說。誨盜說認為,這是一部寫給強盜看的書,是教人做強盜的書。
(全文)
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文學館。今天我為大家請來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石昌渝先生,請他為我們主講《水滸傳》的思想傾向,大家歡迎。
過去和現在對《水滸傳》的思想傾向究竟有什麼不同見解?我想呢,這個主要的看法有兩個:第一,忠義說。就認為《水滸傳》所宣傳的,它透過宋江這108人,他們上梁山的經歷,以及最後招安,最後這個悲劇性的結局,它透過這個情節表現的是一個什麼東西呢?有人認為,它表現的是忠義的思想。提出這個忠義說的,最具代表的是明代的李贄,就是李卓吾,他寫了一篇文章,叫做《忠義續》,他評《水滸傳》抓住了兩點:第一點,他認為《水滸傳》這部小說是一部發憤之作,為什麼是發憤之作呢?他認為作者是身在元代、心在宋代。他因為憤怒當時宋代的滅亡,認為當時的朝廷的那些文武大臣,都不行,他們沒有忠義,這個東西是很缺乏的。他是出於這個背景寫《水滸傳》的,這是他立論的一個根據。第二個根據,他根據小說的故事情節。他認為,宋江是身在梁山,心在朝廷,一心招安,一意報國,他認為是忠義之烈也,忠義裡面也是非常突出、非常典型的,這是李卓吾的看法。
後來在李贄以後,出現了一個誨盜說。誨盜就是說,這是一部寫給強盜看的書,是教人做強盜的書,那麼這個觀點在崇禎十五年,就是明朝快要亡掉了,那個時候,我們知道明朝歷史的同志很清楚,那個時候李自成、張獻忠,還有全國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當時已經動亂了,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了。明代的王朝已經是風雨飄搖,快要完蛋了。這個時候有一個官員,給皇帝寫了一個奏本,這個人叫左懋第,他認為《水滸傳》是教壞了百姓,強盜學宋江,他舉出一個非常典型的事例,有一個叫李青山的強盜,就佔據了梁山,當時政府多次圍剿,沒有把他剿滅下來。而且因為梁山是處在運河的邊緣,在中國古代,運河是一個生命線,叫漕運嘛,就是南糧北調,裝糧食的船到北方去,是透過運河運上去的,那麼梁山就在運河的附近,就把它的經濟命脈掐斷了,他在題本里面講到這個問題,就是說如果不禁燬《水滸傳》,對於世風的影響是不堪設想的。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議,馬上下令將《水滸傳》這部小說全國各地都要收繳,把它的版片要毀掉、燒掉,把書要收起來,那麼他就是誨盜說的一個代表。金聖嘆也是持這種觀點,我們知道金聖嘆他評論《水滸傳》,他從藝術上對《水滸傳》的評價很高,就是《水滸傳》描寫人物寫得很好,敘事的水平很高,文字技巧達到很高的境界。但是,他對《水滸傳》的思想,他是否定的。因此他才有把七十回以後砍掉這樣一個舉措。
建國以後呢,五十年代,我們知道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古典小說的時候,是經過一番討論的,究竟先出版哪一部小說,最後經過研究和討論呢,決定先出版《水滸傳》,為什麼呢?因為《水滸傳》是描寫農民起義,是歌頌農民起義的。這個觀點基本上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是我們各種教科書,各種文學史和小說史所持的一個主流的看法、一個普遍的看法。因為它描寫了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失敗的全過程,它歌頌了這一批農民起義的領袖人物,歌頌了他們革命的造反精神,這是建國以後的一個很重要的觀點。
但是文化大革命當中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文革”當中可能我們有了一點年紀的人還記得很清楚,在“文革”當中曾經有一段叫做評水滸,評水滸當時的觀點認為,《水滸傳》是一部宣揚投降主義的書,就認為《水滸傳》宋江所執行的是一條投降主義的路線,他否定了晁蓋的革命路線,晁蓋和宋江這是兩條路線的鬥爭,宋江上山以後就排斥晁蓋,而且108人就沒有晁蓋的名字,沒有他的地位。那麼這種觀點在文化大革命當中就成為惟一的官方認可的觀點,也造成很大的影響。那麼“文革”以後,改革開放,對《水滸傳》的思想、看法也提出來很多,不過我認為它不管怎麼翻新,仍然是擺脫不了歷史上兩種主要的見解:一個忠義說,一個誨盜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