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2/4 頁)
增加,從而刺激落後區域的發展。這種傾向於縮小區域間經濟差距的效應,即為〃擴散效應〃。
繆爾達爾認為,從工業擴張中心向其它區域傳遞的擴散效應(主要透過對其產品需求的增加進行),以和回波效應相同的方式,透過因果迴圈與累積性社會過程交織在一起,對抗著回波效應建立的抵消性的變化。如:所有位於擴張中心的外圍區域都會從不斷增長的農產品銷售中獲益,而且刺激該區域各部門的技術進步;落後區域內一些為擴張中心生產原材料的行業也將由於購買的增加而變得有利,如果存在充足的就業機會,那麼消費也將受到激勵。當這些區域的擴張力強大到足以克服來自老的中心的回流效應時,它們就會成為新的自我維持的經濟擴張中心。
回波效應傾向於擴大區際經濟差距,而擴散效應則可以抵消這種變化。由於市場機制的作用,回波效應大於擴散效應,在迴圈累積過程中,市場力量的作用通常是傾向於增加而不是減少區際經濟差異。因此,繆爾達爾提出瞭如下的經典論斷:〃市場力量的作用一般傾向於增加而非減少地區間的不平等〃;〃如果只聽憑市場力量發揮作用,而不受任何政策干預的阻礙,那麼,工業生產、商業、銀行、保險、航運等幾乎所有的經濟活動,以及科學、藝術、文學、教育、文化等事業都將雲集在某些特定的地點和地區,使得該國的其它地區或多或少地處於死水一潭的落後狀態之中〃。275
根據迴圈累積因果原理,繆爾達爾提出了發展中國家區域經濟發展優先秩序理論。即:可藉助政府幹預來調節區域經濟發展,當某些區域累積起發展優勢時,應當採取不平衡發展戰略,透過經濟計劃的制定、實施以及重點部門、行業的投資選擇和評價,優先發展先發區域,以求得較好的投資效率和較快的增長速度,並透過這些區域的發展及其〃擴散效應〃帶動其他區域的發展。在資源、技術、熟練勞動力有限的情況下,若全面投資發展各個區域,會降低資源利用效率,引起經濟效率下降,導致各區域都難以迅速發展起來,反而會減弱經濟增長。同時,各區域的差別不宜拉得太大。當發達區域發展起來後,為防止迴圈累積性因果作用造成的貧富差距無限制擴大,不應消極地等待發達區域產生〃擴散效應〃來消除差別,而應由政府採取採取一定的特殊措施來刺激落後區域發展,尤其是落後區域的政府應制定相應的對策促進本區域經濟發展,積極縮小區際經濟差異。
二、赫希曼的極化效應…涓滴效應學說
美國經濟學家赫希曼(Albert O·Hirschman)倡導〃極化效應〃(polarization effect)和〃涓滴效應〃(tricking down effect,又譯作〃淋下效應〃、〃滲透效應〃)概念闡述區際經濟關係,276因此,其區際經濟傳遞理論又稱之為〃極化效應…涓滴效應學說〃。赫希曼最早在論文《不發達國家中的投資政策與〃二元性〃》(1957)277中提出該學說,繼而在專著《經濟發展戰略》(1958)278中作了系統闡述。
赫希曼認為,〃經濟進步不會在所有地方同時出現,而且它一旦出現,強有力的因素必然使經濟增長集中於起始點附近地域〃;279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增長點〃或〃增長極〃的出現,說明了區域間經濟增長的不平衡性是增長本身不可避免的伴生結果。在他看來,〃增長極〃或〃增長點〃的增長動力主要來源於〃極〃內所出現的聚集經濟利益和〃動態增長氣氛〃(dynamic growth atomsphere)。
從地理的視角而言,經濟增長必然是不平衡的,某一點的進步會給其它附近點帶來走向增長的壓力、拉力和強制力量。為闡述區際經濟關係,赫希曼以〃北方〃指代經濟相對發達區域,以〃南方〃指代經濟相對落後區域。北方的經濟增長對南方將會產生各種影響,有利的影響稱之為〃涓滴效應〃,不利的影響稱之為〃極化效應〃。
涓滴效應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1)在互補的情況下,北方商品購買的增加和南方投資的增加,會給南方帶來發展機會,從而刺激南方的經濟增長。(2)北方吸收南方一部分潛在的失業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南方的就業壓力,有利於南方解決隱蔽性失業問題,並由此提高南方的邊際勞動生產率及人均消費水平。
極化效應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南方勞動力要素流入北方,削弱了南方的經濟發展能力。由於北方的經濟增長對勞動力需求上升,特別是對技術性勞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