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1/4 頁)
本節側重總結代表性學者的經典論述,梯度推移理論和區際產業轉移理論另列單節闡述。
一、繆爾達爾的回波效應…擴散效應學說
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G·Mydral)在《經濟理論與不發達地區》(1957)271一書中系統闡述了迴圈累積因果原理;並運用該原理分析了地理上的二元經濟結構的成因;倡導〃回波效應〃(backwash effect,又譯作〃回流效應〃)和〃擴散效應〃(spread effect,又譯作〃擴充套件效應〃)概念闡述區際經濟關係。因此,其區際經濟傳遞理論又稱之為〃回波效應…擴散效應學說〃。
所謂〃地理上的二元經濟結構〃(Geographical Dual Economy),即指在不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著經濟發達區域和落後區域並存的二元經濟結構。在經濟發展的初期,各區域人均收入、工資水平和利潤率均基本相同,生產要素可自由流動,但如果某些區域受到外部因素的作用,其經濟增長速度快於其它某些區域,經濟增長就會出現不平衡。這種不平衡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區際經濟差距。由於迴圈累積作用的存在,資源趨向更高利潤水平的區域,會使得發展快的區域由於大量吸收外部的經濟要素而發展更快,而發展慢的區域由於資源的外流而發展更慢,進而拉大區域間的經濟差距,從而形成了地理上的二元經濟結構。
地理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使得經濟要素的流動存在一定的方向性。繆爾達爾認為,由於集聚經濟效應的作用,一個區域的擴張既會對另一個區域產生不利影響,也會對其產生有利的影響。前者稱為〃回波效應〃,後者稱為〃擴散效應〃。
所謂回波效應,即指勞動力、資本、技術、資源等要素因收益率差異或其它一些非經濟因素而發生的的由落後區域向發達區域流動的現象。勞動力、資本、商品和服務的運動本身並不能抵消區域不平等的自然趨勢,〃累積過程透過人口流動、資本運動和貿易的方式而出現,使得幸運的地區向上運動,不幸的地區向下運動。通常,它們對前者有正面後果,對後者的影響則是負面的。〃272 產生回波效應的原因主要表現在:
(1)經濟活動正在擴張的區域將會從其它區域吸引淨人口流入。由於人口流動具有選擇性,勞動人口流向發達區域,在一定的範圍內,會使得發達區域的就業人口數量增加,就業人口的增加往往會帶動生產和消費的增長,並進一步刺激區域經濟增長。對於落後區域而言,勞動力的大量遷出,技術人員(他們往往追求高工資而流向發達區域)的缺乏和勞動力的減少會引致區域經濟增長滯緩。因此,〃人口流動本身對高速增長的地區有利,對其它地區不利〃。273
(2)資本運動也會增大區域間的不平等。在經濟擴張中心,需求的增加將會刺激投資,它又將會增加收入和需求,從而引發第二輪投資,依此類推。儲蓄將會由於更高收入而增加,但從資本供給持續滿足其旺盛需求而言,儲蓄將滯後於投資。而在相對落後區域,缺乏新的擴張勢頭,即使與儲蓄的供給(由於收入較低它也呈現下降趨勢)相比較,對投資資本的需求仍相對疲軟。如銀行系統不對其行為進行調節,往往會把較為貧困區域的儲蓄虹吸到資本回報率高且較為可靠的較富裕區域。
(3)貿易活動的情況也往往是偏向有利於發達區域而不利於落後區域。市場的自由執行和擴張常常把這種競爭優勢給予已具一定規模基礎的產業,這些產業通常是在報酬遞增的條件下經營。如果一個發達區域在產業上具有較大的領先優勢,以致於可以支配該領域的市場,那麼發達區域往往會將技術含量高的製成品銷往落後區域,而從落後區域購買低層次的商品,這種過程往往會獲得較高的差額利潤。
回波效應的作用並非無節制,區域間經濟差距的擴大也是有限度的。與〃回波效應〃相對應,還存在一個離心的〃擴散效應〃,它把擴張動力從經濟擴張的中心擴散到其它區域。274在地理二元經濟結構中,當發達區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由於人口稠密、交通擁擠、汙染嚴重、資本過剩、自然資源相對不足等原因,該區域的生產成本將逐漸上升,外部經濟效益逐漸變小,經濟增長勢頭逐漸減弱。在這種情況下,發達區域如果再擴大生產規模,就會變得相對不經濟,因而發達區域的資本、技術為追求更高的邊際效益,開始向周邊落後區域擴散,帶動周邊落後區域經濟發展。此外,發達區域增長的減速,會使社會對不發達區域的農產品、資源等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