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4 頁)
業帶、德國沿萊茵河產業帶即屬此類。
此外,還有其它一些分類方法。如:按照產業型別,可分為單一產業帶和綜合產業帶;按照發展水平,可分為發達型產業帶和發展型產業帶等。
(四)區域產業帶的形成過程
產業帶的形成一般遵循以〃點〃帶〃面〃的非均衡路徑,是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極化效應與擴散效應此消彼長的力量對比變化,以及極化過程和擴散過程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結果。
在產業帶形成的初始階段,極化過程促使資金流、技術流、人才流、資訊流等各種生產要素向一些區位條件較好的地點流動,產業在原料產地、交通樞紐、生產要素集中區和主要市場節點上集聚,透過迴圈累積過程取得增長動力,積累有利因素超前發展,形成大小不等的集聚中心。在產業極化效應發揮到一定程度後,擴散過程(梯度擴散、等級擴散、位移擴散等)進一步強化,使產業集聚中心逐漸向外遷移,形成次級中心,並拓展其產業腹地。擴散強度和方向多沿交通幹線為主的線狀設施束延伸,在空間上形成〃點一軸〃帶狀結構,各主中心與次級中心之間透過交通路線等相連線,形成傳統意義上的產業帶。在區域經濟水平提高,特別是生產力飛速發展的前提下,擴散效應逐步佔據主導地位,不斷縮小產業帶內部差異,城鄉之間出現空間一元結構,城鄉融合體系逐漸形成,傳統產業帶開始向新型產業帶過渡。
(五)區域產業帶的邊界劃分200
1.區域產業帶邊界劃分的基本原則
產業帶的邊界劃分應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則。最重要的兩大原則是:
(1)以企業聯絡和經濟關聯為主要依據。產業帶的範圍界定不應有排他性,即不能單純地按行政區界線或某一產業的空間組織地域來劃定。相反,它是多個產業部門和企業在地殼表面的自由延伸,應根據這些產業部門及企業關聯度的高低來界定產業帶的地域範圍。產業帶一般可分為核心帶、過渡帶及外圍帶,這些不同地帶的劃分是根據一定地域內各要素(產業、企業)的關聯度來區分。
(2)保持經濟網路的順暢性。產業帶內部各種強烈的物質聯絡、資訊聯絡、服務聯絡和人員接觸等,一般都要透過各種基礎設施網路來實現,如交通運輸網路、電子通訊網路等。因此,產業帶邊界劃分應根據各地的不同條件,在現狀分析與未來規劃相結合的基礎上,保持產業帶內外經濟聯絡網路的順暢,使產業帶保持一個合理的長度。
2.區域產業帶邊界劃分的主要指標
產業帶的邊界劃分需要選取一系列指標評價。較為重要的評價指標包括:
(1)反映企業聯絡的指標。如:物質聯絡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專業化協作等數量和流向;資訊聯絡包括電話、電報、通訊、廣告、商品貿易會等的流量與流向;服務聯絡包括教育、技術指導、商業、金融、維修、就業人員等的主要來源及數量。
(2)反映運輸聯絡的指標。基於客觀條件,考慮交通線路的性質、貨流量與方向及公路客運流量與流向等。
(3)反映商業聯絡的指標。如選擇主要百貨公司的商品批發額及批發方向。
(4)反映企業組織空間擴充套件行為的指標。主要考慮企業集團或大型多廠公司的成員廠的數量、地理分佈及其空間聯絡的數量與方向。
(5)反映產業集聚程度的指標。如:工業產值密度、工農業總產值密度、國民生產總產值密度、工業固定資產值密度 (萬元/km2 )、全部職工人數密度和人口密度(萬人/km2 )等。
複習思考題
1。名詞解釋
區域三環同心圓產業結構模式;區域產業結構配置;主導產業;輔助產業;基礎性產業;產業鏈; 產業叢集;產業帶
2。 簡述區域產業結構合理性的評價標準。
3。 簡述區域產業結構的主要定量分析方法。
4。 簡述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的主要定量分析方法。
5。 簡述區域產業鏈的基本型別和功能。
6。 簡述區域產業鏈的形成因素和動力機制。
7。 簡述區域產業叢集的組織特徵。
8。 簡述區域產業叢集的競爭優勢。
開放性討論題
1。 比較分析區域產業經濟活動中的〃優勢產業〃、〃潛導產業〃、〃主導產業〃、〃支柱產業〃一組概念的區別和關聯。
2。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