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2/4 頁)
單元,是地方、國家乃至國際經濟發展的軸線和支撐骨架。區域經濟學視域中的〃產業帶〃為狹義的〃產業帶〃,指一國範圍內不同區域經濟發展的軸線和支撐骨架。
區域產業帶是一種新型區域產業空間組織形態。國內產業帶理論研究始於1980年代,主要由〃地理學派〃學者推動。學術界先後提出了〃產業帶〃、〃產業密集帶〃、〃產業區帶〃等相近概念。
費洪平(1994)197認為,〃產業帶〃是在特定經濟空間中,由眾多相互配合、協作密切的產業部門,圍繞資源富集區、中心城市、交通方便的區位或節點而集聚,所形成的由線狀基礎設施束相聯結和由若干大小不等的中心共同組成的具有內在經濟聯絡的產業集聚區域,是融合產業、人流、物流、資訊流、資金流而形成經濟網路的線狀空間地域綜合體。
郭振淮等(1995)198倡導〃產業密集帶〃概念,強調產業密集帶是產業空間佈局的一種典型模式,表現為產業、人口和城市在特定的大地域空間內沿各種線狀基礎設施束(多種交通運輸線路、輸電線路、水源供給線路、通訊聯絡線路等)呈帶狀型高度集中,並形成龐大的空間巨系統。它具有內部組織的有序性,並對周圍區域產生強大的輻射力和吸引力。
王玉等(2005)199倡導〃產業區帶〃概念,認為產業區帶是在一個特定經濟區域內,由於資源稟賦、交通條件、共同地域文化,某產業或某類特定產業在區域內由若干中心城市或經濟板塊聯結形成,具有內在經濟聯絡、呈帶狀形態的產業聚集區域。
(二)區域產業帶的基本特徵
(1)系統性。產業帶由企業、部門或產業、人口、城市、區域、各種基礎設施等要素構成系統基質,按一定次序排列組合,彼此聯絡,構成區域巨系統。這種系統具有層次性,往往由若干亞產業帶或〃點…軸〃系統組成。
(2)產業空間集聚性。產業帶通常表現為各種規模和專業化不同的中心城市在一定區域的聚集,但企業仍是最基本的微觀組成單元,也是促進產業帶形成與演變的重要市場主體。
(3)地域關聯性。產業帶與周邊區域密切聯絡,內外部經濟主體在職能上共同參加區域產業活動,以及相互提供能源、原材料、半成品、勞動力和銷售市場等,彼此作用,形成地域上集中分佈、功能上互為關聯的產業密集區域。
(4)相對連續性。產業帶強調產業活動的連續性、密集性和相互關聯性,但並不意味著整個〃地帶〃是一片連綿不斷的城市工業集聚區。許多產業活動(尤其工業、商業和服務業活動)主要集中在各個城市,呈斷續相連的狀態,其間有大片的農田、森林和空地等,一般沿著生長軸(交通運輸幹線)呈〃點…軸〃帶狀分佈,或圍繞多核心出現,呈多角形分佈。
(5)內部通達性。產業帶內部各經濟中心之間要求保證通達性,通常由各種交通運輸線路貫通,由線狀基礎設施相聯結,組成〃點…軸〃系統。
(6)動態性。產業帶的形成是產業空間運動長期演化的結果。產業在一定邊界內,不斷進行生存發展所必須的新陳代謝,乃至經歷包括積極的創新和惡性的病變等變異過程。
(三)區域產業帶的基本型別
按照地跨行政區域空間尺度的不同,可將區域產業帶分為跨省級行政區的區域產業帶、省級行政區內跨次級行政區的區域產業帶等多種型別。如:沿長江干流產業帶即為跨省級行政區的區域產業帶;江蘇沿滬寧鐵路產業密集帶、湖北十堰…襄樊…隨州…孝感…武漢汽車產業帶即為省級行政區內跨次級行政區的區域產業帶。
按照形成機理的不同,可將區域產業帶分為:①資源開發促進型產業帶。在資源富集區,由資源開發而形成的產業帶。②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聚型產業帶。受中心城市的吸引、產業高度集聚於大城市和城市群的經濟密集地帶。③交通軸線引導型產業帶。產業在空間上沿交通幹線集聚和擴散所形成的經濟帶。
按照發展軸線的不同,可將區域產業帶分為:①沿江河產業帶。以江河干流為發展軸線的產業帶。②沿海產業帶。以沿海港口為增長極、以沿海航線為發展軸線的產業帶。③沿陸路通道產業帶。以鐵路、公路幹線為發展軸線的產業帶,如沿隴海…蘭新鐵路產業帶。④沿綜合運輸通道產業帶。以多種交通方式為依託,以多條運輸通道為發展軸線的產業帶。此類通常擁有高度發達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發展優勢明顯,經濟吸引和輻射能力強大。世界日本沿太平洋沿岸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