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1/4 頁)
張華軒這些日子與不少鹽商子弟打交道多了,這才明白,真正在影視劇裡出現的那種白痴富家子弟很少,大多數的鹽商子弟也都是精明強幹,為了繼承家業從小便受到嚴格的訓練,而且因為家世和教育的原因,眼界開闊,手腕高明,確實比平民出身的人要強那麼幾分。
把股本的事情談妥,張華軒算是鬆了一口氣,棉田買好了,幾千太平軍的俘虜也被押到了海門和啟東各地安插,在淮軍的督促下開始屯田墾荒,每天汗滴雨下讓這些起兵造反的俘虜在開始時有點不適應,不過在一段時間之後,他們發現自己伙食無憂,也不需要刀頭添血就能過上好日子,張華軒還親自到海門等地去過幾次,給這些俘虜許願畫大餅,許諾只要棉花出產的多,將來還能讓他們娶妻生子,或是把原本的家人接來。這種美好的前景立刻讓這些俘虜們幹勁十足,張華軒始終認為,有一塊名叫理想的大餅掛在人的眼前,其實比皮鞭和棍棒要來的更有效一些。
至於對他的淮軍武裝集團,張華軒也認為皮鞭和棍棒用的夠多,下面該給些希望與好處了。
除了戰功的獎賞之外,淮軍將士還可以獲得許多額外的好處。比如高層與中層的軍官可以在未來的大生紗廠與各種產業中佔有股份,低層軍官與表現優秀計程車兵,可以分配給棉田的份額,讓他們參與分紅,張華軒相信,隨著整個產業鏈的擴大,整個淮軍集團將被捆綁在他興辦的各種產業之中,利益相同,生死攸關,這樣一來,只要有人威脅到淮系利益集團的生存,這些士兵與軍官就會如狼似虎的衝殺上去,把那些試圖從自己嘴裡撈食的野心家砍成碎塊。
這樣的做法對一支軍隊來說當然不妥,軍隊應該拿著優厚的俸祿只管做戰,而不必理會其它,不過在現在的階段,張華軒自忖如果不把整支軍隊與自己的利益捆綁起來,在使用它的時候未必有那麼放心。造反是殺頭的事業,如果沒有足夠的好處,他怎麼能讓所有人與他上下一心?
在軍隊內部,張華軒也藉著揚州一戰之後建立起來的絕對威望,開始整頓軍隊的內部體系。與淮軍手中武器相對應的,他也建立了一套新式的軍功獎勵與升遷辦法,從訓練到後勤,然後到行軍做戰,張華軒把任何軍功酬勞細化量化,規定詳細,軍官的位置不再被隨機處置,而是根據他統管的營頭的每一條紀錄列入檔案,在每隔三個月的大比考核中進行對比,十八個陸軍營頭,再加上其餘部門,只要在考核中成為最後一名,該部門的主官就得立刻下臺。
甚至連營務清潔,也列入了考核範疇之內,就是說,如果一個營的清潔分被扣,該營主官就得在戰場上把分拿回來,否則的話,很可能就會被免職,不論他多麼勇猛善戰。
在新辦法的督促下,所有的陸軍與炮兵營的主官們都渴盼著戰爭,在平時的訓練時也拼盡全力,唯一倒黴的就是士兵,被一群突然從內到外都變的如狼似虎的軍官往死裡虐待,不操練到筋疲力盡不算完。
整個秋季,淮軍都在練兵,雖然沒有出兵做戰,卻比打仗還要緊張,有時候張華軒不得不嚴令各級軍官,如果在訓練時出了毛病,軍官負的責任更大,這才把上的過緊的發條略微鬆了一鬆。
咸豐三年,註定是張華軒一生事業起步之時!
(17)捻子
冬季棉花播種時,張華軒放下手頭所有的事務,專門跑到啟東灘塗視察。
事隔幾個月,張華軒的淮軍在淮北與捻子們打了幾仗,捻子此時還沒有形成氣候,戰馬少,兵器差,除了少數頭領外,不少惡霸式的地主和富農擔任領袖,這些人良莠不齊,有的人懷著純粹的革命理想,想趕走滿人,建立起一個漢家的理想江山,也有的人是窮極思變,藉著造反的由頭,讓自己先出人頭地,這些人窮兇極惡,在淮北地方造起了不小的亂子,如果沒有張華軒,這些人將在後來鬧出不小的動靜,形成所謂的南發北捻。
現在張華軒手握大兵,北伐軍在北方鬧的不可開交,清廷開始還有防範他的意思,並沒有打算讓淮軍出兵北方,後來北伐軍先入山西,打敗了直隸總督訥爾經額的總督經制標軍,然後入直隸做戰,一直打到天津楊莊附近,惹的咸豐帝差點就讓讓城別走,離開北京。
後來北伐軍進攻天津失利,迂迴到獨流與靜海一帶固守,勝保與僧格林沁等清朝大將帶著優勢兵馬,在咸豐三年的年底把北伐軍團團圍住,晝夜攻打不遂後,開始挖掘戰線,準備把太平軍困死。
在北京危急的那段時間裡,咸豐帝與恭親王等軍機大臣會議多次,想讓張華軒從蘇北出發,進入山東前來直隸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