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部分(第3/4 頁)
會變動,唯一的例外就是醇王,再不能象現在這樣從海軍管到三海的工程了。
因此,歸政的懿旨,亦可以看作不願醇王再問政事的表示。果真如此,自己就不宜奏請暫緩歸政,但皇帝一親政,要將所有的差使都交了出去,亦實在有些不能割捨。平生志向,就是步武祖宗,恢復入關之初的那一番皇威雄風,如今海軍剛辦,旗營亦正在徹底整頓,正搞得興頭的當兒,倒說因為兒子做皇帝,裁決大政,反不暢行平生之志,想起來實在不能甘心。
他只是不甘心,而跟他辦事的卻是不放心。第一個就是立山,得到訊息,如見冰山將倒,忐忑不安。很想找到李蓮英探一探底蘊,卻又因宮門已經下鎖,無法交通,唯有趕到適園,見了醇王再說。
※ ※※
醇王剛找了孫毓汶、許庚身在商議如何上折?聽得侍衛傳報,立山來見,倒提醒了他一件事,海軍衙門的經費,好些移用到三海工程上去了,一旦交卸,這筆帳如何演算法?
“我不瞞你們兩位,海軍經費借給奉宸苑的不少,這些帳目不足為外人道。總要想個辦法,不能讓皇帝為難才好。”
醇王拙於言詞,但這最後一句話,卻說得似拙而巧。他的意思是,修園移用海軍經費,底細如為外界所知,必有言官說話。而這是奉懿旨辦理,皇帝既不能違慈命論究其事,又不能不理言官的糾參,豈不是左右為難?
孫毓汶和許庚身默默交換了一個眼色,然後是許庚身開口:“最簡捷的辦法,莫如王爺仍舊管海軍。說實在的,亦真非王爺來管不可,不然有那位能凌駕李中堂而上之?”
“星叔說得是!”孫毓汶附和,“王爺無須避此小嫌。”
“嫌是不小。”醇王說道,“似乎不能自請,過天我的摺子一抄發,字面上不好看。”
“那容易。”許庚身立即介面,“加一個附片好了!原折發到軍機,把附片抽下來,不發抄就是。”
醇王想了一會,表示同意:“那就費兩位的心了,就請在這裡替我擬個稿子。附片上只說等海軍辦成一支就交卸。”
“請星叔命筆。”孫毓汶說,“我已擬了個王公大臣的公折,怕思路撇不開,意思犯重了倒不好。”
“那一位都可以。”醇王起身說道,“失陪片刻,去去就來。”
醇王抽身到別室去接見立山。一見面先就告訴他,決定在親政以後,仍舊掌管海軍。這是顆定心丸,立山鬆了口氣,神態頓時不同,腦筋也很靈活了。
“原該如此。不過我倒要請示七爺,將來一切工程上的事務,到要請旨辦理的時候,是跟皇太后請旨,還是跟皇上請旨?”
“啊!不錯。我倒沒有想到。”醇王失聲而言,“我自然不能跟皇帝請示。”
“尤其是宮裡的事,更應該跟皇太后請旨。”立山緊接著他的話說,“這就好比人家大家一樣,少爺成年了,自然要接管外事,不過大小家務,總得聽老太太的。七爺,你說我這比方呢?”
比方得一點不錯。醇王想起小時候的光景,那時的老太后是仁宗的側福晉鈕祜祿氏,仁宗即位,封為貴妃。宣宗的生母孝淑皇后,嘉慶二年駕崩,太上皇以敕令命鈕祜祿氏繼位中宮。宣宗即位,尊為恭慈皇太后。這位太后風裁整峻,雖為宣宗的繼母,卻如嚴父,宮中大小事務,宣宗一定秉命而行,偶然違忤慈命,惹得恭慈太后生了氣,宣宗往往長跪不起。
醇王想到他的這位祖母,立刻便有了一番意思,急急又回到原處說道:“星叔,慢點,慢點,話要這麼說……。”
等他說明白了,許庚身將已擬了一半的稿子細看了一遍,便又加了一段,同時改了事由,原來只論治國,現在兼論齊家,說是“宮廷政治,內外並重,敬擬齊治要道,仰祈慈鑑”。
“說得好!”醇王一看便大讚,接下來再讀正文,前一段是敷陳皇太后的功德,由兩宮垂簾,“外戡寇亂,內除權奸”
接到“同治甲戌,痛遭大故,勉允臣工之請,重舉聽政之儀”,筆尖輕輕一轉便到了“自光緒辛巳以來”,那是光緒七年,慈安太后暴崩以後,“我皇太后憂勤益切”,就專門恭維慈禧太后了。
這一段話的主要意思,是建議等皇帝到了二十歲,再議“親理庶務”。下面使用“抑臣更有請者”的進一步語氣,談內治的齊家之道,說將來皇帝大婚後,一切典禮規模,固有賴皇太后訓教戒飭,就是“內廷尋常事件,亦不可少弛前徽”。接下來的兩句話,說得非常切實。
這兩句話是:“臣愚以為歸政後,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