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部分(第2/4 頁)
不在座。這天忽然在養心殿相見,醇王一時有手足無措之感,不過稍微想一想也就不礙,皇帝雖坐在御案之前,而慈禧太后卻坐在御案之後,醇王跪在兒子面前,只當跪在慈禧太后面前就是了。
“皇帝今年十六歲了,書也讀得不錯。”慈禧太后說道:“我想明年正月裡就可以親政了。讓我也歇一歇。”
醇王大為詫異,不知道慈禧太后怎麼想了一下,會有此表示?
這是不容遲疑的事,醇王立即跪了下來,高聲說道:“請皇太后收回成命。”然後便一面想理由,一面回奏:“時事多艱,全靠皇太后主持,皇帝年紀還輕,還挑不起這副擔子。再說,學無止境,趁現在有皇太后庇護,皇帝什麼都不用煩心,紮紮實實多念幾年書,將來躬親庶務,就更有把握了。照臣的想法,皇帝親政,至早也得二十歲以後。請皇太后為社稷臣民著想,俯從所請,想來皇帝亦感戴慈恩。”
他說到一半,就已想到了一個主意,所以膝行而前,接近皇帝,此時便拉一拉龍袍,指一指地上,示意皇帝跪求。
皇帝正在困惑疑難之中。慈禧太后的宣示,在他亦深感意外,然而他並未想到應該請“皇額娘”收回成命。從小養成的習慣,凡有慈命,只知依從。所以聽慈禧太后說要歸政,心裡惴惴然、茫茫然地有些著慌,怕自己一旦親裁大政,不知如何下手?
等聽見醇王的回奏,才知道自己錯了,但卻不知應作何表示?現在是明白了,要跪下來附和醇王的說法,力懇暫緩歸政。
於是他站了起來,轉身跪在御案旁邊說道:“醇親王所奏,正是兒子心裡的話。兒子年輕不懂事,社稷至重,要請皇額娘操持,好讓兒子多念幾年書!”說完,磕一個頭,依然長跪不起。
“你年紀也不小了!順治爺、康熙爺都是十四歲親政。”慈禧太后轉過臉來,對醇王說:“垂簾本來是權宜之計。皇帝成年了,我也該歇手了。你們也要體諒體諒我的處境才好。”
“皇太后的話,臣實在汗顏無地。總是臣下無才無能,這幾年處處讓皇太后操心。目前政務漸有起色,正是由剝而復的緊要關頭,總要請皇太后俯念天下臣民之望,再操持幾年。”
“我的精力亦大不如前了。”慈禧太后只是搖頭,“好在皇帝謹慎聽話,如果有疑難大事,我還是可以幫他出個主意。至於日常事務,皇帝看折看了兩三年,也該懂了。再有軍機承旨,遇到不合規矩的地方,讓他們仔細說明白,也就錯不到那裡去的。總而言之,這件事我想得很透徹。你跪安吧,我找軍機來交代。”
醇王無法再爭,他為人老實,亦竟以為無可挽回,所以一退出養心殿,立即關照太監分頭請人,御前大臣伯彥訥謨詁與克勤郡王晉祺,慶王奕劻和三位師傅翁同龢、孫家鼐、孫詒經到朝房來議事。
被請的人到了五個,伯彥訥謨詁已經回府。醇王說知經過,問大家有何意見?兩王面面相覷,因為不知道醇王的意思如何,不敢有所表示。翁同龢卻是看事看得很清楚,為醇王著想,應該再爭,所以開口說道:“這事太重大!王爺應該帶領御前大臣,跟毓慶宮行走的人,見太后當面議論。”
“很難!”醇王答道,“皇太后的意思很堅決。且等軍機下來再說。”軍機只來了一個禮王世鐸,一進門手便一揚,不用說,上諭已經擬好了。
“沒有法子!”世鐸苦笑著,“怎麼勸也不聽,只好承旨,已經請內閣明發了,這是底稿。”
於是傳觀上諭底稿。親政的程式是仿穆宗的成例,以本年冬至祭天為始,躬親致祭,親政典禮由欽天監在明年正月裡選擇吉期舉行。
“事情要挽回。”翁同龢看著醇王說,“請王爺跟軍機再一起‘請起’,痛陳利害,務必請皇太后收回成命。”醇王躊躇著,無以為答,遲疑了一會才說:“養心殿的門,怕都關了。算了吧,另外想辦法。”
“萊山倒有個主意,”禮王說道,“上一個公折,請皇太后訓政。”
這是仿照乾隆內禪以後的辦法,凡事稟承慈禧太后的懿旨而行。慶王奕劻首先表示贊成:“這個辦法好。”
“我看亦只有這個辦法了。”醇王說道:“上公折先要會議,明天總來不及了,後天吧!”
翁同龢認為請皇太后訓政,不如請暫緩歸政,比較得體,但已經碰了兩個釘子,不便再開口。回家以後,通前徹後想了一遍,決定另外上折。
※ ※※
在適園,醇王亦在召集親信密商,應該單獨上折。情勢很明顯的擺在那裡,皇帝親政,一切都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