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部分(第2/4 頁)
些“大護法”,卻對這兩道上諭,既俱且恨。尤其是載漪,下令命董福祥增兵,加緊攻破使館,董福祥竟置之不理,一葉知秋,眾叛親離之勢已成,越發自危!
總有那麼兩三天,載漪通宵不成寐,自己心口相商,再找親信密議,認為騎虎難下,唯有因勢驅虎,先發制人,才是上策。因而在心裡擬了一個名單,第一批是十五個人,殺以立威。第二批看情形辦理,如果慶王、榮祿亦竟不聽命,再殺!
於是單銜上了一個奏摺,列出十五個人,指為與洋人裡應外合的漢奸,請旨即行正法。這十五個人,第一名是李鴻章,第二名是王文韶,“陪榜”的署理順天府尹陳夔龍。此外,督撫如劉坤一、張之洞,大臣如徐用儀、廖壽恆等,都包括在內。
慈禧太后一看這個奏摺,非同小可,隨即叫人封好,發交內奏事處,並有口諭:“交給榮祿,親自來拆!”
榮祿自然大吃一驚!正在細看全文時,王文韶到了。榮祿知道他膽子小,趕緊將原折往黃匣子中一放,蓋上匣蓋,置在手邊。等召見軍機時,禮王世鐸請假,由榮祿帶班,入殿將黃匣子捧上御案,然後奏事。諸事皆畢,只剩下這個奏摺,未作處置。慈禧太后默不作聲,而皇帝只是用眼色向榮祿示意,鼓勵他有話儘管說。
見此光景,榮祿知道慈禧太后對載漪此舉,頗為不滿。心想,這就省事得多了,索性整個兒推翻它!
於是,他從黃匣子裡取出載漪的奏摺,略揚一揚,用低沉憤慨的聲音說道:“中外決裂,大局壞到如此,都是端王作成的!今天又有這麼一個奏摺,奴才真不知道端王要拿祖宗的天下,鬧壞到怎麼一個地步,才肯歇手?”
“我亦不以為然!”慈禧太后很快地介面,略想一想又說:“這個摺子,把它‘淹’了吧!”
“淹”是不作處置之意,原折或者留中,或者交軍機處歸檔。榮祿立即答一聲:“是!”一面跪下去碰頭,一面轉臉向王文韶大聲說道:“趕緊碰頭謝恩!”
榮祿跟慈禧太后的對答,王文韶隻字不聞,驟然聽得這麼一句話,以為是慈禧太后有什麼賞賜,便即碰頭說道:“謝皇太后的賞!”
慈禧太后繃著臉,不便有任何表示,皇帝卻露齒莞爾,這是兩年多以來,第一次開笑口。
※ ※※
回到軍機處,榮祿將捏在手心裡的載漪原折,遞給王文韶,“夔老,”他說:“皇太后賞了你一條老命!”
王文韶一看案由,便驚出一身冷汗,看完,才知道榮祿先前不給他看的道理,拱手長揖,感激涕零地說:“仲華,感激不盡!”
“總算太后聖明,大事化無。”榮祿又說:“這個摺子,太后說是把它‘淹’了,那就索性讓它葬身海底永不見天日。”
說完,將載漪的原折接了過來,吹旺手中的紙煤兒,一火而焚之。
※ ※※
縱然如此,折中的內容還是洩漏了。陳夔龍心裡大為嘀咕,細細盤算,第一,只是署理順天府尹,替人受過,太覺不值;第二,載漪既然列名指參,可見得心有不慊,以後處處找麻煩,遲早會栽倒在他手裡;第三,大局日壞一日,順天府上要應付宮廷,下要安撫百姓,中間還有許多達官貴人,有事央託,不說別的,僅是抓車這件差使就吃不消了。
這樣一想,決意求去,找到榮祿,當面懇求。起初,榮祿還不肯放他走,最後談到載漪的居心險惡,榮祿才覺得不能不替他安排。第二天奏明慈禧太后,以原任順天府府尹,署理太僕寺正卿王培佑回本任,而陳夔龍則接王培佑的事,署理太僕寺正卿。
就在這樣走馬換將的第二天,大局急轉直下地壞了下去。日俄英美法意奧七國聯軍,共一萬八千多人,在天津編組完成以後,七月初十開始進軍京城,到得北倉地方,與亂兵及義和團一場混戰。結果李秉衡所統的勤王之師,聞警先潰,宋慶、馬玉昆及直隸提督呂本元所部,不支而退。裕祿退到楊村,聯軍接踵而至,不獨立足無地,連個喘息的機會都沒有。最後避入一家棺材店,也許是觸景生情之故,就用隨身所帶的一把牙柄小手槍,朝自己太陽穴開了一槍。
訊息到京,慈禧太后大為震動,召見軍機、御前、總理衙門的大臣,眼圈紅紅地,只說:“局勢壞到如此,你們總要想個法子才好!”
唯一的法子就是儘速議和,但袁昶、許景澄的血跡未乾,誰也不敢自蹈虎尾,無非一些敷衍的話,電催各省勤王,下詔激勵民心士氣之類。不過,慷慨激昂的還是有,最顯得赤膽忠心的是,剛由前線回來的李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