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西不能直接當肥料……儘可能的把肥料的原理灌輸了一遍給六個半大孩子。
結果科學普及不成功,六個半大孩子倒是把堆肥技術記住了,讓劉白羽感慨,這中國農民們不論年齡,還真是就認實惠呢!
經過一整天的折騰在張田的地頭上已經堆積了大量各式各樣的堆肥原料。
劉白羽搞堆肥發酵已經有了充分的經驗,他指揮大家把清掃來的亂七八糟的垃圾搗碎,和撈起來的河泥、水草,割來的青草混在一起,又摻合上從張田家茅房裡取來的十多桶糞尿,全部混合在一起,堆成堆,外面再用泥土封閉成堆。平時只要加以翻動保持有足夠的水分,六七個月之後堆肥就能用了――正趕上第二年的春耕的時候施底肥。
“堆肥裡要保持充分的水分,否則不容易腐熟,耽誤事情。”劉白羽把技術要領一一說給張六個半大孩子聽:什麼堆肥開始的時候要堆得松,等到堆肥的溫度上來之後要堆得緊。還要時刻檢測堆肥裡的含水量,這資訊量太大,弄的六個半大孩子神情都有點呆滯。
劉白羽無法,只好捨棄了全部理論,直接就講技術,而且簡化了,他教了一種簡單的辦法用一根乾燥的木棍捅進堆肥深處,稍停一會取出來的時候棍子是溼潤的就說明水分是正好的,否則就要灑水保溼。
“……但是水也不能太多了,如果看到堆肥下面有深色的臭水流出來,就說明水太多了。”
小冰河期同時也是降雨稀少的時期,不過為了以防萬一,劉白羽還是要他們取來竹竿和稻草,給堆肥架設一個建議的棚子。
30大儒計劃
這一次下基層給了劉白羽當頭一棒,原來資本主義農莊在中國也不是那麼好搞的啊,佃農也不是一無所有,還是收流民從頭開始才靠譜!
不過劉白羽這人雖然**絲習氣很重,卻是有一點品質不錯,那就是積極實驗,找出不足,而且有錯就改,還能在失敗中找出成功之處【從這一點來說,如果他出生在大富之家,有海量資源讓他實驗,還真的會有一番作為,當然出身平民就算了,誰給他機會啊】比如這次就收穫了張田夫妻兩個人才不是,張田忠誠高,做事細緻,張田老婆長於節流,精打細算,其實在現在都是企業難得的人才,不過是在這個時代,他們都埋沒了而已,最後的結局也不知道是苟活於亂世,還是在清軍入關的災難裡成了一具屍體……
自己的路該怎麼走呢?走鄉紳之路?沒功名算什麼鄉紳?而且就算是張天宏照顧自己,這多如牛毛的好漢,滿清幾次入關,自己怎麼熬得過去?對了還有孔有德的登萊之亂……走軍閥之路?野心漏的太早,直接就被人玩死,或者是被崇禎送到遼東,然後被關寧軍坑死?學明末三先生的路線當大儒?這嘴炮有啥用啊……
不對!劉白羽忽然發現,自己為什麼要走單一路線啊,背靠位面商人系統的海量資源和知識,自己完全可以走複合路線啊!學閥,軍閥,財閥一起上,而且學閥最大的好處就是自古以來沒聽說哪位大儒造反的吧?這大儒的外衣是自己這個反賊最好的保護色!只要自己不要玩過頭成了明末的京官就好,而且大儒的名聲對於自己收取人心幫助很大,這年頭大儒還是很受社會尊重的。
劉白羽這個成為大儒的念頭一起,就積極籌劃起來,結果發現背靠位面商人系統的海量資源和知識,自己完全可以走大儒路線的。
所謂的大儒就是文人中的名人,名聲怎麼來?1、需要同門弟子一大堆人造勢吹捧的(要有人)。2、要出版發行自己寫的書(要有錢)。前者其實不難,被東林黨壟斷科舉而賦閒的文人各處都是大一批,他們只是缺少一個足夠分量的領袖,後者就更不用說了,劉白羽準備直接從位面商人系統兌換書籍的……
大儒這玩意,每個朝代的標準是完全不同的,比方說荀子是大儒沒錯,荀子的弟子韓非卻不是大儒,而是儒家的死敵法家……可見大儒這東西其實很大程度上要看社會實際需要什麼的。
比如說要在大清朝混個大儒吧,清代的經學訓詁特別發達,只要把近代的甲骨文考據拿去,也就十拿九穩了。但是要在明末混個大儒,這一套就完全不好用了。
明朝末年的儒家乃至整個思想界,正處在商品經濟劇烈衝擊傳統農業的時代,說的好聽些叫百家爭鳴,說的難聽些叫群魔亂舞,各種各樣的新思潮都打著儒家,復古的時代激烈碰撞,清代的考據之類在明代的新新儒生看來都是小道,博得不了大名的【當然一些偏僻鄉下的老學究可能喜歡這種“純學問”】。
經學訓詁與明末極力求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