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雙收入
的專業人士夫婦,他們越來越富裕。一方面,他們在奢侈品和閒暇活動上的支出增長,解釋
了服務員、旅行代理、個人護理顧問、健身教練和娛樂業員工人數的增多;另一方面,夫婦
出錢請外人完成家務勞動,解釋了保育員、清潔工和維修工人數的增多。
最後,我們日益頻繁的深夜和週末購物,解釋了商店店員(增加了20萬人)和收銀員(增加
了3萬人)的驚人增長。(請注意,大部分此類工作皆為兼職。)所以,雖說大部分就業崗位
(當然,是大多數收入較優厚的崗位)日漸要求由大學畢業生來充任,但就業的整體情況遠
為複雜。沒有什麼技能的人總能找到工作,不僅是因為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士有錢支付個人服
務,還因為中間層次在消失。
既然說到工作的話題,還有些事需要說說。我認為,在當今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的時代,工作
這件事,遭到了我們極大的誤解。傳統經濟學家的模型假定工作是一件“喪失效用”的事情—一
種實現合意目標(錢,以及你能用錢買到的所有東西)的討厭手段。但根據心理學家和經濟
學家對幸福的研究,工作在我們的幸福感中扮演著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我們很多幸福實際
都源自我們所從事的工作。對於這一點,我們大多數人應該早就知道。
我們的自我認同(在解釋自己各方面的個性或行為時,你是不是經常提及自己的職業?),
我們的友誼,我們對人生目的和價值的感覺,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工作帶來的。所以,工作既 。。
勞動力的變化(5)
是一種實現目的的手段(如經濟學家所假設),又是目的本身(為經濟學家所忽視)。工作
有其內在的好處;它是有“效用”的。我們就好像是一種生來就得工作的動物,沒有了工作(
即便是一個80歲的老奶奶,在大家庭裡也希望覺得自己“有用處”),我們快活不起來。
再來看看研究吧。2003年,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教授理查德?萊亞德做了系列專題講座,總結了其他經濟學家從諸多國家的大
量調查中所得出的研究結果。平均來說,失業者所承受的不幸感,較之家庭收入比平均收入
跌了1/3的人所承受的不幸感,要高3倍。所以,本應有工作卻沒工作,比收入暴跌更糟糕。
(請注意此處對兩種情況做了區分:一是失業的後果;二是丟了工作所以沒了收入的後果。
當你想到沒有工作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前者。)而且,平均起來看,相較於收入跌了1/3但
保住工作無憂的人,那些時刻擔心保不住飯碗的人所承受的不幸感,要多一半。
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經濟學教授安德魯?奧斯瓦德所做的研究,肯定了以下觀點:工作穩定,人們對工
作的滿意度也高。還有哪些因素與工作滿意度有關呢?按奧斯瓦德教授的調查,相對收入較
高、有大學學歷的人,滿意度更高。女性往往比男性更滿意。自僱的人,以及在較小職場工
作的人,往往更為滿意。上下班通勤時間的長短影響工作滿意度,在家工作往往能帶給人較
高的滿意度。然而,與此相反的是,一份能跟人打交道的工作,能帶來更高的滿意度。
眾所周知,你對自己幹什麼、怎麼幹有多大的掌控權,極大地影響著工作滿意度。邁克爾?馬
蒙特及其同事做過的一次著名研究還發現,你對工作的控制程度,甚至能影響到你的健康。
承受壓力的不是上司,而是接受命令的底層工作者。奧斯瓦德教授認為,時間期限緊,工作
速度快,不利於工作滿意度。可由誰來控制工作的步調亦相當關鍵。倘若由顧客來控制,則
有利於工作滿意度;由同事來控制,尚可。可要是工作步調受生產目標來控制,那就不妙;
若由上司控制,更是大大不妙。從好的一面來看,小小的自由,比如能夠搬動桌子,調整一
下光線,是非常有利於提高工作滿意度的。
問題在於,雖說善良、明智的上司關心員工的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