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這時與議題相關的人會很清醒,其他的人則仍不明就裡;直到最後1/3的時間,是“議案表決”時間,這時大家才快馬加鞭地讓“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也就是到了最後那個“1/3”時間,才會有個“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的結論。瞭解這類會議的模式之後,我們應該明白:開會時,“時間久”、“人數多”並沒有多大的意義,或許“時間愈短”、“人數愈少”反而更能達成共識。至於如何做到有效地管理會議的時間,下列幾點可以作為思考的依據。
會議安排在下午比上午好
原因是,上午是黃金時段,需要做比較細緻的工作。會議本來就是一種低效率的管理行為,所以,千萬不要在高效率時段做低效率的事,這是種極大的浪費。每週一的下午及週五的下午是管理的黑暗期,不適合作任何決定,最好也不要用來開會,避免“議而不決,決而不行”。
會議時間以60至90分鐘最為恰當
重要會議不要超過90分鐘;一般會議不要超過60分鐘。
採用分點而非整點開會
時間有遞延效果,例如,早上9:00開會,一般會開到12:00,10:00開會,一般也會開到12:00。因此,我們若從9:45開到11:00,或從15:30到16:30,那麼會前、會後就有更多時間進行準備和溝通。
與會者要面對大門
與會者面對大門,會使遲到的人心生恐懼而減少遲到。遲到的人永遠有遲到的習慣,不是因為特殊的原因。如果能避免遲到,會議就能避免常常中斷,也可以節省時間。
會議的人數愈少愈好
不要因為這件事與某人只有一點點相關,就找他來開會,只要會後把結果告訴這個人就行了。
儘可能採用電話會議或電視會議
現在許多的企事業單位都會邀請外部的人參加會議,但如果用電視會議系統,可以減少很多差旅、招待費用。
會議主席需經過議事議程訓練
許多會議主席本身就不知道如何主持會議。主席的職責是確保議事議程順利進行,以及時間控制得當,而不是來訓話或是做裁判的,否則,何必開會?只要主席指示即可,不必浪費大家的時間。
※虹※橋※書※吧※。
第7節:引子一(4)
會議避免例行性
參與會議的人會有個習慣,如果每週三開會,則待議的事都會到週二才進行協調或準備。如果是每週必開的例會,可以安排在每週二或週四下午。
會議室不可太過舒適
安逸的環境會延緩會議的進行,尤其不可準備電話、茶點或有扶手靠背的沙發,這樣的環境會讓人覺得是來休息的,而不是來解決問題的。會議中不可有任何干擾,包括送資料、茶水或接電話都是禁忌。
會議記錄應於72小時內送交與會人員
會議記錄需經與會人員簽字,及主席確定內文無誤之後再傳交與會人員。每個決議事項都要有完成的時限,因為“時限”代表“實現”。
會議資料及裝置需先備妥
常聽見有的人走到會議室門口還在問:“今天開什麼會?”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在會議議程中最好寫清楚:討論的主題是什麼,主席報告幾分鐘,每項議題討論多長時間。這在標準的國際會議議程中都會明確標明,而一般性的會議往往忽略了這些細節。
簡單地說,我認為會議並不是很好的管理方式,而是時間管理和辦公效率的一大殺手,如果能不開會就儘量避免,非開不可的會要減少人數、減少時間。將來,移動辦公室大行其道,會議都將在網路上進行,這樣就會大大提高辦公效率了。檔案、檔案的時間管理
在全面資訊化時代尚未到來之時,檔案、檔案無疑仍是時間管理的一大難題。有些資料我們要先填寫,再列印和影印,經過修改後交付上級領導稽核,然後分發執行並存檔……這一連串的動作,要花費許多時間。因此,除了有關財務及法律憑證的檔案資料外,我們並不鼓勵保留其他的紙質材料。
檔案包括公文、信函、報表、賬冊、證明、獎狀、史料、照片、圖樣、印刷品等。
凡是要成為檔案的材料,必須依照檔案管理制度及辦法整理儲存,否則時間一長,就免不了雜亂無章,愈積愈多,彷彿垃圾一般令人煩惱。
為了讓檔案、檔案不成為累贅,以下的建議可供大家參考:
儘量不用紙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