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1/4 頁)
1266年…1270年,忽必烈每年都派使臣到日本,希望日本向蒙古朝貢,連續五次,每次都被日本拒絕,且一次比一次態度惡劣。日本執政者北條時宗不但不準備向蒙古朝貢,還加強防禦工事建設,準備迎戰。
忽必烈很生氣,但是此時蒙古跟南宋打得難解難分,沒有辦法分兵去打日本。
1274年,忽必烈不顧兩線作戰的風險,此時開打小日本。
1274年10月初;忽必烈派風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立率領軍隊以船艦九百艘、士兵3萬3千人(蒙古人1萬8千,高麗人1萬5千)佔領了日本對馬、壹岐兩島,進佔肥前松浦郡,迫使日軍不得不暫時退卻到大宰府附近。元軍不在陸地宿營;夜間仍回船艦。當元軍回到船艦後;恰遇當夜有暴風雨;元艦沉沒二百餘隻。造此天災,元軍不得不撤回大陸。
忽必烈忽必烈聽到征服日本失敗的訊息後;感到非常震驚;他幾乎不相信戰無不勝的蒙古人能敗在小小的日本國手下。為了挽回蒙古人的面子;他決心與這個島國血戰到底。但由於消滅南宋的戰爭正進入關鍵時期;因此他再次派遣禮部侍郎桂世忠、兵部侍郎何文著、計議官撒都魯丁前往日本,以強硬的態度要求日本納貢;否則將訴諸於武力。
日本政府剛打了勝仗,他們處死了忽必烈派遣的使節。
1281年,南宋已經被徹底征服了,忽必烈下令攻打日本。
元軍兵分兩路,第一路東路軍,洪茶丘、忻都率蒙古、高麗、漢軍4萬從高麗渡海;第二路南路軍,阿塔海、范文虎、李庭率南宋投降軍10萬從慶元、定海啟航。二路大軍約定六月以前會於壹岐島及平壹島。這兩路軍真正有戰鬥力的是第一路的4萬,這4萬人中有2萬左右是蒙古勇士,至於第二路的南宋投降軍,根本沒有打仗的心思,忽必烈雖然沒有殺掉他們,但也不想把它們留著威脅自己,於是不管他們戰鬥力如何,即便湊數也把它們拉上了戰船。
人數多、輜重多的南宋投降軍行動遲緩;沒有按預定時間與東路軍會合;東路軍在等待無望的情況下;從合浦出發;侵襲日本對馬、一岐兩島後;進抵筑前志賀島登陸。
日本守軍已有前次抗擊蒙古的經驗;他們在箱崎、今津等處沿岸構築防禦工事;並以精銳部隊開進志賀島(志賀島與九州之間有陸路可通);與東征元軍進行了激烈戰鬥。”元軍戰敗;退至鷹島、對馬、一岐、長門等地;與姍姍來遲的江南軍會合。
兩路大軍會合之後,問題來了,高麗軍和漢軍並不想打仗,積極性不高,加上多民族部隊語言不通,高麗、漢、蒙古將領之間不能協調作戰。這樣;蒙古軍在得不到支援的前提下;依然強悍地往前推進,但是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元軍和日本軍對峙達兩個月之久。蒙古軍隊沒有看到勝利的希望。兩個月之後;即8月15、16日;一場巨大的颱風襲擊了庫樹(音譯;指平戶)海岸;蒙古軍再次企圖撤入海上;但他們的努力是徒勞的。在此次颱風襲擊下;蒙古東路軍損失1/3;江南軍損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計程車兵被日本人屠殺或溺死。
至此;元朝與日本的軍事關係以蒙古的徹底失敗而結束。
總結元朝失敗的原因,由下面幾點:
1、天時,元軍不適應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被颱風、暴風雨搞得狼狽不堪。
2、地利,蒙古人屬於騎在馬背上的遊牧民族;他們優良的軍事武器戰馬僅僅適應於陸地而不適應海戰;蒙古軍隊離開馬就如同魚失去水一樣。
3、人和,元軍中只有佔少數的蒙古人作戰勇猛,佔兵力大部分的漢軍和高麗軍並不想打仗。
元朝與日本的關係以元朝二次東征失敗而再次隔絕;作為戰勝一方的日本;因趕走了蒙古人而避免了更大的劫難;作為戰敗一方的元朝不僅使國內實力受損;而且也使蒙古軍隊的神威掃地。這極大地傷害了蒙古人的軍事信念。可以說;元朝對日本的兩次東征給自身帶來的消極影響遠遠大於對日本的消極影響。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百戰中國之61_明朝_土木堡之變
百戰中國之61_明朝_土木堡之變
得分項 得分 權重
戰略意義 29 30
戰爭規模 19 20
傷亡規模 19 20
戰爭知名度 14 15
將領知名度 13 15
總分 94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