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當醫生很苦,當藝術家比較幸福。因為藝術家有夢,夢裡沒有死亡。可是,現在我卻以為,能給暮年的人和臨終的人一個夢,讓他們平靜安然地往生,何嘗不是一種藝術?
作者:施雨
美國老人扎堆兒做善事
珍妮是我的朋友,她總是神清氣爽,身體健朗,心態平和,我覺得這些應該歸功於她經常參加慈善活動。
十年前,珍妮為了擺脫失去老伴的陰影,選擇到附近醫院做志願者,幫助癌症病人。但她所負責的癌症病人不僅不感謝她,反而對她非常挑剔,遇到小事,都苛刻地指責她。
她本來就因失去親人而沮喪,心情變得更加糟糕。珍妮跟她的慈善組織說明了情況,很多志願者都跟她介紹自己的經驗,告訴她如何有效地做善事,增進身心健康,避免對自己和他人有負面影響。
珍妮學會了讓慈善活動很好地為自己的健康服務,並且繼續做了20年的慈善活動。美國許多老人都像珍妮這樣熱衷慈善活動,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
首先,尋找最適合幫助的物件。有些活動可能會讓自己觸景生情、帶來負面情緒,就不要參加。做自己能夠勝任,並且完成後能有愉悅和成就感的事情。力不從心了要趕緊放棄,不要有內疚感。做完善事後,要用心體會做善事的過程。
其次,最好幫助陌生人。很多學者認為,幫助陌生人比幫助熟人好,不會勉為其難,更有益於身心健康。被幫助的物件最好和自己有共同的健康問題或者其他相似的興趣和經歷,這樣容易溝通、分享,對雙方身心健康都有益處。
Part1 心中有愛更健康 (2)
再次,要儘量在慈善活動中建立人際關係網。透過相關的社團參加慈善活動,遇到問題時,志願者之間能互相聯絡、討論和互相支援。同時,老年志願者還要儘量和被幫助的人形成良好的一對一的關係。美國慈善機構研究表明,建立起個人關係的志願者,與那些沒有建立起關係的人相比,得到的益處更多——疾病帶來的自卑感減輕、自尊心增強、身體的疼痛感降低,活力增加。
最後,老人宜頻繁地做善事。很多研究表明,對於同樣的慢性病患者,每週至少做兩個小時善事的人,比每年只做一次慈善活動的人要健康許多。
作者:華鶯
做善事減輕病痛
有美國學者經過研究發現,經常參加慈善活動的老年人,消極情緒明顯減少,疼痛感明顯減輕。
我最初接觸他們是在我們公司。每年3月,我們公司都開展慈善活動,在公司工作過的老年人都愛參加。他們在公司一樓的大廳裡擺小攤,出售舊書和自制手工藝品,為有先天性疾病的嬰兒和早產兒籌集治療款。我曾經在午休時,買過他們編織的手鍊。每次,他們都對我表示真誠的感謝,眼睛裡流露出異常的喜悅。這讓我頓感輕鬆、愉悅,帶著美好的心情去完成下午的工作。
幾年前,我的一位朋友生小孩,我到醫院去探望時看到這個小男嬰戴的帽子上繡著“MARY”,我好奇地問護士:“為什麼要繡著女孩兒的名字?”護士笑答:“這是附近的老年公寓捐贈給醫院的嬰兒帽。有些老年人喜歡在自己做好的帽子上繡上自己的小名,讓這個孩子知道,他戴的第一頂帽子,是一個叫MARY的老奶奶做的。這是老人對新生命的一種寄託。”
還有一年情人節,我去看望住院的同事,剛進醫院大廳,就聽到歡快的音樂和歌聲。聞聲望去,在電梯口旁邊有四位老先生一邊演奏,一邊表演四重唱。
原來,他們是自願到醫院來,為那些情人節不能回家的病人和忙碌的醫務人員送去溫馨的祝福。來來往往的人都被他們感染,每個人都露出笑容,他們給整個醫院帶來快樂,音樂和歌聲交織在一起,暫時驅走了沉悶和感傷。
我曾經和這些積極參加慈善活動的老人聊過,他們很少有孤獨感,當受到人們的讚揚和感謝時,覺得自己還年輕、還有用,依然能給社會帶來積極的影響。
一些長期參加慈善活動的老人,轉移了注意力,不是總關注自己的疼痛,病痛對其折磨相對減輕了許多。無論是患有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的老人,甚至是被風溼性關節炎、紅斑狼瘡等免疫系統疾病折磨的老人,長時間參與慈善活動,生活都會因此變得更充實、更快樂。
作者:華鶯
落寞老人別當孫權
孫權是三國時期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坐領江東後,舉賢任能,納聽諫言,特別是重用和愛護有功的大臣。如對呂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