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頁)
一個播後,我們更多做播前服務,服務於預測,服務於規劃,服務於管理,服務於策劃。策劃必須有工具,我們公司的工具就是提供實證,告訴客戶這個事情是什麼樣的,這個事情為什麼能成。如果沒有這個資料,肯定要有規律,規律也是一個實證,它能夠證明你,而不僅僅是一個想法。因為把一個想法變成現實是非常巨大的一個工程,而把想法變成現實並且能夠成功,那是更大的一個過程。所以它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跟研究單位真正的區別在於我們是追求實證服務於媒體,不是簡單從數字做起,是從情報做起的。
CVI的服務宗旨就是幫助電視臺、電視欄目去創造品牌,發展品牌,並提高收視率。他們透過蒐集研究大量國內外的多種類節目,建立起自己的節目模板庫和具有600萬觀眾資訊的資料庫,透過先進的線上研究方法,可以很快獲得觀眾對電視臺和具體欄目的〃態度〃,實際上就是測算觀眾的收視需求。2003年《藝術人生》就開始成為CVI的客戶,透過CVI來把握節目的收視全景和節目理念。
《藝術人生》收視全景分析
2001年-2003年
☆ 三年來,《藝術人生》一直保持相對穩定的增長;
☆ CCTV…1增加播出,分流了原有的CCTV…3的觀眾;
☆ CCTV…1增加播出,提升了《藝術人生》的影響力。
特別發現:☆ 高收視率的節目對整個欄目的收視率走勢起到拉動作用
建議:
以特別節目製作帶動收視
……來源:CVI
2003年《藝術人生》的發展進入關鍵階段,在製作日常節目的同時嘗試製作了數期特別節目,CVI經過對一段時間收視率的分析,對《藝術人生》提出特別建議〃以特別節目製作帶動收視〃。
張祚(《藝術人生》策劃人、CVI工作人員):我們介入《藝術人生》的時候,它是中央臺比較成功的一個節目,取得了比較好的收視成績。但是在節目不斷往前發展的時候,他們遇到了嘉賓資源的問題,就是持續做下去,嘉賓資源是不是夠用?談到人生,每個嘉賓只有一個人生,在這個層面下,一個嘉賓只能來一次,一年52期,是不是做三年之後這個節目就要死掉了,將來方向怎麼樣?2003年我們介入的時候,正好面臨這樣一個關節點,那時從社會各個方面都有置疑,說《藝術人生》現在是不是嘉賓資源已經枯竭了?如果枯竭了,該怎麼辦?當時我們給王導建議,按照日本電視臺運作特別節目的做法每個月能夠做一期特別節目,把特別節目作為節目推廣的一個手段,不斷衝擊觀眾神經,不斷挑起觀眾對這個節目的注意力。就是做一些特別節目,這些特別節目裡面有不同創意,也是做欄目實驗點。當時我是建議說每個季度能夠有一次特別節目就很不錯了,當時研究的時候,每一個季度挑起高點,對周邊調動特別好,每個季度做一期對全年收視水平拉動非常大,起初《藝術人生》做嘗試的時候,沒想到後來做得這麼頻繁,質量那麼好,透過特別節目帶動日常節目的理念,經過全組人員的努力,社會反響特別好,節目收視率逐漸高漲,從而慢慢擺脫了嘉賓資源困擾的難題。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六章 大策劃(14)
在這個策劃理念的引領下,2003年《藝術人生》陸續推出了〃集體記憶〃、〃再聚首〃、〃溫暖系列〃等品牌節目,不僅僅拓展了創作節目的思路和範圍,同時收穫了理想的收視率,擴大了《藝術人生》的收視率。
《藝術人生》2005年欄目品牌模型研究報告五
《藝術人生》欄目品牌管理建議:如何進行《藝術人生》觀眾管理,是欄目下一步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
……資料來源CVI
這是CVI關於2005年《藝術人生》品牌管理報告中的最後一頁,依舊是一條建議。這條建議的關鍵詞是〃觀眾〃。
惠明:與《藝術人生》接觸,我感覺最深刻的地方是觀眾管理工作,透過網路訪問,瞭解觀眾最希望看到什麼東西,雖然它的方法不是很嚴謹,但這是很好的方法。做觀眾管理的,它管理的不是觀眾,它管理的是觀眾需求,這個是《藝術人生》主動去跟市場匹配的做法。
主動去和市場匹配的《藝術人生》在觀眾管理的環節上行動早,有實效。但在一個受眾群體急速更新換代,觀眾需求日益刁鑽,市場風雲變幻的環境中,《藝術人生》〃國家主流媒體金牌欄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