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對於這隻股票的前景,且不說鐵哥們當時的“內部訊息”,以目前情形來看,他真的無法琢磨。滑鼠就停在“拋售”這個按鈕上,但他卻始終沒有勇氣點下去。如果你是正常的傻瓜,告訴我你最終究竟會選擇拋還是不拋呢?請在下面兩個選項中圈出你的決定:
拋 不拋
我曾經問過很多人這個問題,絕大多數人都選擇“不拋”,你的回答是否也和他們的一樣呢?
讓我們接著上面的話題,再來看看下面這道問題吧。
看看你怎麼回答:
在正常的傻瓜猶豫徘徊於到底要要留還是要拋這隻股票的時候,電話鈴響了,來電的是他的一位好久未見的好友,兩人相談甚歡。接完電話,正常的傻瓜再次走進房間時,看到他的愛人神色慌張地坐在電腦前,她惴惴不安的告訴他,剛才在他打電話的時候她想上網看新聞,卻不小心按下了“拋售”鍵,把股票全賣掉了。正常的傻瓜定睛一看,果然不錯,原先的100000元已變成如今的50000元實時地轉到了他的活期賬戶中。那麼如果你是正常的傻瓜,面臨這樣的情況,你現在是否立即再把這隻紅心股以5元/股的價格買回來以繼續持有呢?還是再等等看,或者把這50000元投資於其他的股票?請圈出你的選擇:
買回來 不買回來
和大多數人一樣,正常的傻瓜的選擇是“不買回來”,你的選擇也和他們一樣,是嗎?
現在讓我們把這兩道題合起來看看,它們其實是完全等價的,就像前言中用攝氏溫度單位還是用華氏溫度單位來比較紐約和北京兩地的溫度一樣。正常的傻瓜現在所需做出的決定都是在紅心股票現價是5元/股的情況下,決定到底是繼續持有還是立即出手。
一個理性的決策者在面臨這樣的問題時會考慮也只會考慮三個因素:對這隻股票前景的判斷如何,現在是否急需用錢,是否存在更好的投資機會。如果說正常的傻瓜不想賣掉股票是因為他覺得它行情看漲,並且他目前不急需用錢也沒有更好的投資機會,那麼他的愛人是不是賣掉了它並不影響股票的行情,同樣也不影響他對金錢的需要和他的投資機會,所以,他應該在愛人賣掉之後再把它買回來;如果說他愛人賣掉股票以後他不願意再把它買回來,說明他不看好這支股票,或者認為有更好的投資機會,那麼正常的傻瓜就應該在第一個問題裡面就選擇把股票賣掉。
當然,這都基於一個前提,即你買進股票和拋售股票都不需要支付交易成本。但是,正常的傻瓜在這兩種等價的情況下,做出的卻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決定。在兩種情況下他關於買還是賣的決策是相反的,即在愛人沒有把股票拋掉之前不拋,而等愛人把股票拋掉以後又不買。這不是自相矛盾了嗎?這種自相矛盾的行為在日常的股市中屢見不鮮。
事實上,這種行為是有違理性的。也許正常的傻瓜心裡會想,既然妻子誤打誤撞把我的股票拋了,那或許就是天意。更有甚者,有一次我在問這個問題時把“妻子”改成了“貓”,如果是一隻貓不小心跳到了鍵盤上按了“拋售”的鍵,你的選擇會怎麼樣?做出來的結果依然如此,在貓錯按鍵之前不拋,等貓按了鍵拋掉以後又不買。請你想想看,這哪裡是“天意”啊?這根本就是“貓意”。事實上,把諸如投資股票這樣的重要決策交由所謂的“天意”或者“貓意”來決定,本來就是欠理性的表現之一。
那麼為什麼對於同樣的問題,人們心理上的感覺會有不同,進而做出不同的選擇呢?這正是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薩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的概念:個人和家庭在進行評估、追述經濟活動時有一系列認知上的反應,通俗點來說就是人的頭腦裡有一種心理賬戶,人們把實際上客觀等價的支出或者收益在心理上卻劃分到不同的賬戶中。
心理賬戶的存在影響著人們以不同的態度對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從而做出不同的決策和行為。在上面的問題中,拋售掉的股票虧損和沒有被拋掉的股票虧損就是被放在不同的心理賬戶中,拋售之前是賬面上的虧損,而拋售之後是一個實際的虧損,客觀上講,這兩者實質上並沒有差異,但是在心理上人們卻把它們劃上了嚴格的界限。從賬面虧損到實際虧損,後者在心理賬戶中感覺更加“真實”,也就更加讓人痛苦,所以這兩個賬戶給人的感覺是不同的,人們並不能從心理上把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