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的“好漢”們,包括李逵在內,多次提到“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快活”生活。這樣的強盜,實質上大都是沒有一點兒民族自尊心、只想到自己的糊塗蛋子強盜!
簡短的結論:《水滸傳》寫於異族統治中國的元代,作者在反抗心理的促使下,決心借《水滸傳》作外殼,鼓吹造反,宣揚的是“善殺人者即英雄”的觀點,反對“忍”,鼓吹“反”。因此這是一部“民族勵志的書”;呼喚的是“強悍”。這在北宋末年這樣一個民族矛盾尖銳的歷史背景下,應該說動機是積極的,但是他沒有號召人民起來抗遼、抗金,卻在遼兵、金兵大舉入侵的年月,消耗國家財力,牽制國家兵力。因此,宋江一夥兒,在當時並沒有起過什麼好的作用,更不是農民起義。在今天來說,《水滸傳》既有他積極的一面,也有他消極的一面。質言之,這種顛倒黑白、歌頌惡人的小說,已經不適合今天的讀者、特別是青少年閱讀。不然,會有負面影響,甚至人為地製造一些少年犯。因此,今天出版《水滸傳》,必須加上說明、評論和註釋,從而最低限度地消滅這種負面影響。
八、《水滸傳》是不是寫農民起義(1)
有一段時間,某些以“革命派”自居的“無產階級文學評論家”們,運用“階級鬥爭”的學說,簡單草率地把“水滸英雄”們劃到了“農民起義”的範疇中去,一方面在“水滸英雄”們的頭上戴上了“革命”的桂冠,一方面又譴責宋江等人“只反貪官不反皇帝”的錯誤立場。典型的例子,就是1975年8月23日,署名梁效、實際上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在文痞姚文元的授意下寫的評《水滸》文章:《一部宣揚投降主義的反面教材》。今天看來,這也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誤導。
清華、北大兩校(梁效)的這篇文章,是根據毛澤東的意見寫成的。毛澤東對《水滸》,其實早就有他自己的看法,但是前後意見並不一樣。早期稱讚宋江一夥兒是“革命派”,晚年則譴責宋江是“投降派”。毛澤東曾經說:“梁山的好漢都是些不甘受壓榨,敢於反抗的英雄。那時的梁山雖然沒有產生馬列主義,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基本上是符合馬列主義的。”(見喜民著《魂系中南海》第92頁,著重號是吳越所加。)可見他不但認為《水滸》中的人物都是“英雄”的形象,而且高抬到了“符合馬列主義”的程度。後來宋之的根據《水滸傳》改編的《三打祝家莊》在延安演出,毛澤東看後還說宋江的部署符合辯證法。但是到了“文革”期間,因為他感到自己的地位和權力像晁蓋一樣被宋江所“架空”,於是他在杭州發表了他那著名的“宋江只反貪官不反皇帝,是投降主義的典型”的論斷,從而部分修正了他自己以前的看法。
如果我們運用階級分析的方法,來衡量一下水滸一百單八將的階級出身和社會地位,究竟哪幾個是真正的“農民”呢?除了解珍、解寶是安份守己的獵戶、阮氏三雄是地地道道但也並不太安份的漁民之外,其餘的人物,大都是軍官、地主、吏役、商人(包括店主)、惡霸、土匪、遊民。就是被認為“革命性”最強的李逵,雖然出身農村,但是打死人之後逃亡在外,當了獄卒,已經不是善良淳樸的農民,而是一個強索硬要的無賴、不分青紅皂白只知道“掄起板斧排頭價砍去”的殺人魔王兼渾人了。這裡面還有像盧俊義這種根本不想造反而是被吳用設計陷害、搞得他家破人亡、走投無路“逼”得他不得不“上山”的“被裹脅者”——實際上是被迫害者。因此,儘管林沖和盧俊義都是被“逼上梁山”的,但是這兩個“逼”,在本質上絕對不同:一個是被“官”所逼;一個是被“匪”所逼。“梁山好漢”中被“匪”所逼的人物頗多:徐寧、蕭讓、金大堅等等,莫不是因為“山寨的需要”而強迫他們當強盜的。他們的生活原本即便不是很好,至少還過得下去,完全沒有必要去造反。當強盜以後,生活不是變好了,而是變糟了。特別是盧俊義,簡直讓宋江、吳用給害慘了。
任何一個政治集團,其成員的出身、成分,大都很複雜。要求農民軍中個個都是農民,就好像要求“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員個個都是工人一樣不現實。評價一個人、一個集團是積極的、進步的,還是消極的、反動的,要看他或他們在歷史長河中所起的作用。歷史地看待、分析歷史,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菁華。這才是“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絕不能離開“當時歷史”這個大環境、大前提。一切以今天的觀點去要求古人、以“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標準去衡量農民起義軍的做法,固然是錯誤的,把一切造反者都冠以“革命派”,同樣是錯誤的,甚至會導致笑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