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下,才能捧出一個像宋江這種“文不服眾、武不壓眾”但是卻“最講義氣”的人來做領袖。——施耐庵蒐集了許多與宋江有關的話本、雜劇和民間故事,他何嘗不知道宋江是個有本事的“草莽英雄”?但是這樣的英雄,最終走上了投降的道路,這是他所不滿意的。在他那個歷史時代,應該知道宋江並沒有去打過方臘,也許還知道宋江等人的最後下場;但是他偏偏根據不可靠的《大宋宣和遺事》中一句“徵方臘,封節度使”,寫了一百單八將投降及覆滅的經過,應該說是有他一定的良苦用心的。包括後來刊印者改名《忠義水滸傳》,也是“用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試想:明明是在鼓吹造反,不打出“忠義”的牌子來,朝廷能讓他印刷發行麼?
“忠”和“義”,是一件事情的兩方面:“忠”是對國家;“義”是對朋友。宋江口口聲聲等待招安,要為國家出力,當然是“忠”;一百單八將相互之間“義薄雲天”,不惜以死相助,怎麼不是“義”?於是,有了“忠義”的掩護,打家劫舍、殺人放火,就都成了“義舉”了。
施耐庵將近四十歲才考中進士,只在杭州做了兩年官,就“終身不再仕、立志著書”了。一個剛剛金榜題名、僅僅做官兩年的人,為什麼會“急流勇退”?而且退下來以後是做這樣一件既無名可得又無利可圖的勾當(他在世的時候,書無法出版,也沒有得到一文錢稿酬)?他這個“專業作家”,可是沒有工資可領的呀!能下這樣大的決心,這其中肯定經受過痛心的打擊和認真的抉擇的。只可惜今天我們沒有材料可查了(有一部小說《施耐庵傳》,就杜撰了許多有關施耐庵及其家人遭受蒙古人壓迫屠殺的故事,雖然沒有根據,卻很有道理)。
施耐庵寫《水滸傳》,歷史時代背景明明放在遼兵頻頻“犯邊”、金兵頻繁“南下”的北宋末年,這個時候中國最大的矛盾,是和遼國、金國之間的民族矛盾。當時的人民,特別是自以為有膀子力氣、懂點兒武功的好漢們,只要還有一點點愛國心,是不可能不關心這一事關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的。但是《水滸傳》最大的遺憾,還不是有幾處硬傷,把地理環境搞錯了,而是連一處也沒提到“民族危亡”這個當時“最大的矛盾”。《水滸傳》所描寫的是:百姓生活在“安然”的優裕環境中,士大夫階層從來不談民族的危亡,好漢們從來沒想過要到抗遼、抗金前線去貢獻力量;滿口忠心的宋江及其父親,也從來沒有提到過要去抗遼、抗金,卻在國家最最需要團結一致抵抗外族入侵的危難時刻,集合了幾千甚至兩萬人馬,“獨坐山崗,自立為王”,牽制國家兵力,危害人民的生命財產。
這就好像一個作家,寫了一部小說,時間背景放在1935…1945年的抗日戰爭時代,寫的卻是某地的強盜土匪集團。但是小說中只寫這些痞子如何殺人放火,如何攔路搶劫,如何吃喝玩樂,卻一句也沒有提到日本人如何如何燒殺搶掠,一句也沒有提到要去前線抗日,即便這些強盜都是被官府豪紳所逼、即便其作品寫得十二萬分生動,也肯定沒有積極意義。這部作品的藝術性哪怕寫得再好,把土匪強盜描寫得栩栩如生,其思想性肯定是低下的。評論《水滸傳》,如果不把著眼點放在這裡,就會走金聖嘆的老路:口口聲聲讚揚施耐庵的文筆如何如何好,甚至言過其實,肉麻當有趣地把某些篇章說成“超過了太史公”,但是卻一句也不提金兵的殘暴,一句也不提抗金的迫切。我只能說,評論者和寫作者,恰恰站在同一條水平線上!——當然,金聖嘆生活在“另一個異族統治”的清朝,他“有話不敢說”,也可能是造成他評水滸言不由衷的的原因之一。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七、《水滸傳》的兩種意義(7)
事實上,不論是北宋末年的強盜,還是抗日戰爭期間的強盜,雖然也有人是被官府所逼不得已上山的,但是其中多數人還是張青或王英式歹徒。他們只想到自己“快活”,不會想到國家的生死存亡。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土匪強盜,如果有愛國志士去“曉以大義”,其中有一部分還有愛國心的人,也許會走上抗戰的道路;但是多數依舊只知道自己個人享樂的強盜,正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去和強盜講道德,去和妓女講貞操,絕對是格格不入的。
在這裡,我只想重複一遍我評《水滸》的三條定義:
一、好漢絕不等於英雄;
二、搶劫不等於造反,不等於起義,更不等於革命;
三、評價一個人或一件事,要以是非善惡和對國家、民族、社會是否有利作為主要的標準。
梁山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