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潛在的風險。面對次貸危機,美國政府聯手歐盟等世界其他國家不斷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但這些政策舉措並沒有阻止次貸危機繼續向金融市場蔓延,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手中的次貸衍生產品不僅賣不出去,還在不斷地貶值,美林、花旗、瑞銀等金融機構紛紛報出與次貸衍生品相關聯的鉅額虧損。直到2008年9月,擁有158年曆史的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正式宣佈尋求破產保護,華爾街上曾經為無數人豔羨的投資銀行業開始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渡過危機,擁有94年曆史的美林公司將自己賣給了美國銀行。最後,美聯儲採取了一項非同一般的措施,批准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集團從投行轉型為傳統的銀行控股公司。次貸危機帶來的金融動盪不僅僅侷限在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領域,還涉及保險機構,使其成為新的“重災區”。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金融危機解讀之一(4)
危機蔓延到實體經濟
華爾街動盪,各家金融機構都出現了或大或小的虧損,岌岌自危之中紛紛開始節約成本,大規模裁員。2007年全美金融行業裁員約14萬人,打破了2001年網路泡沫破滅時裁減金融行業12萬個職位的歷史紀錄。2008年,金融業進入嚴冬,高盛裁員10%,花旗集團裁員5萬……裁員的訊息不絕於耳。沒有執行良好的實體經濟就不可能有繁榮的華爾街,而華爾街的蕭條毫無疑問也會對實體經濟產生負面影響。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的暴跌給成千上萬的投資者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各大企業也開始了裁員計劃,從金融行業、汽車行業到高科技行業,從美國東海岸到西海岸,惠普、易趣、雅虎也傳出裁員計劃,華爾街的裁員潮蔓延到了矽谷,越來越多的員工由於經濟不景氣而失去了工作。從美國勞工部發布的失業率統計資料中可見端倪(參見圖2…3)。
圖2…3 1998…2008美國失業率 資料來源:美國勞工部
失業率從2003年開始一路下降,在2006年到達谷底,進入2007年後掉頭上升,且上升的速度比之前下降的速度明顯快了許多。2008年10月,美國的失業率水平達到了,創下近十年中的最高值,超過了本世紀初網路泡沫破滅給就業市場帶來的打擊。失業率作為一個滯後的經濟指標,還不能及時地反映美國現在時點上的失業狀況,而根據目前的情形,失業狀況只可能比資料顯示的情況更差。在美國“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消費文化下,沒有積蓄,揹負著房屋、汽車、信用卡各種貸款,失去工作對一個人、一個家庭來說不可想象。市場信心的喪失,對經濟前景的擔憂以及隨時有可能失去工作帶來的不安全感導致了全社會消費水平、投資水平的下降。透過乘數效應的作用,投資和消費的增加會帶來總收入成倍地增加;相對應地,投資和消費的減少也會帶來總收入成倍地減少。總收入的減少反過來又導致消費和投資的進一步縮減,如此惡性迴圈,經濟增長速度減緩,甚至最終進入衰退。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國公司的存在和各國間貿易、文化、經濟的交融使得次貸危機帶來的金融激盪擴充套件到全球。首先,最直接的影響是購買了美國次貸相關產品的各國金融機構和美國金融機構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機構,次貸危機必然給這些金融機構帶來損失;其次,金融業盈利水平的下降將引發全球金融行業的裁員潮,至少金融行業的擴張熱潮將停滯,並且影響其他行業的就業,使各國的就業市場都面臨壓力;再次,美國國內需求下降、進口萎縮必然會影響其他國家的出口貿易,特別是經濟增長主要依賴出口的國家和地區;最後,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的傳遞過程不會僅在美國發生,各國的經濟增長都會受到負面影響。次貸危機不僅僅是美國面臨的巨大挑戰,也成為了全球共同面臨的難題。
都是金融衍生品惹的禍嗎
如果出問題的只是次級貸款,根據美國抵押貸款銀行家協會的統計資料,2006年美國的次級貸款規模佔整個房地產貸款比例超過了14%,金額大約在萬億到萬億美元之間。而美國2006年的GDP為萬億美元,次貸風波還不足以對美國經濟造成重大沖擊。但是,美國的住房貸款市場已經不再是傳統的銀行——貸款人模式了,在新的模式下,資產證券化的出現為金融市場帶來了變現的法寶,由此產生的次級貸款衍生產品也給市場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危機,正如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在美國眾議院的聽證會上所說的“我們正處在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中”!
金融危機解讀之一(5)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