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一間房〃,〃一層樓〃,〃一幢樓〃。這個脈絡直觀地反映了公司的成長過程。然而新一代人的資本關係、技術路線和公司結構,已經和他們的前輩完全不同,節奏也更快。中關村的公司還是成者少,敗者多。就像書中所描述的那樣,它們中間有77%在3年內消逝,有90%在5年內消逝,有99%在10年內消逝。但這並不能阻止創業者前赴後繼、一代接著一代地走過來。他們已經走了27年,直到今天。先行者為後來者提供了範例,既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所有這些構成了中關村的故事,也成為這個國家歷史的一部分。
我意識到,我所看到的中關村的一些事情,為公眾所不知,而公開輿論中很多深入人心的東西,又與它的本來面目相去很遠。於是我便生出一個念頭,想把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梳理清楚。很多朋友對我的想法不以為然,他們的第一個反應是:中關村有什麼高科技?應當說,在對它的種種批評中,這是客氣的。我們都知道,還有人堅定地認為,〃中關村就要死亡〃。這個說法比較專業的表述是,它〃已無力領導中國的高科技走向〃;比較浪漫的表述是,它〃只是一次性噴湧的死火山〃。這種輿論自2004年春天以來特別強大,以至引發一場激烈的討論。贊成者和反對者全都理直氣壯,實際程序中則充斥著相互對立的證據。這讓我們的故事更加生動,富有衝突、懸念和戲劇性,但同時也增加了我們討論問題的難度。這些問題有:我們國家為什麼出了箇中關村?中關村為什麼變成今天這樣子?它的精神源泉來自何處?究竟是民族主義的伸張,還是西方思想的產物?它的商業體系是如何形成的?它掀起的三次技術浪潮是怎樣影響整個國家的?民間資本為什麼能夠戰勝國家資本成為主導力量?它也經歷了原始積累的階段嗎?它有原罪嗎?有欺騙嗎?有無法無天嗎?有勾心鬥角嗎?它的疆域如何拓展?它的法律怎樣遞進?它究竟是個新技術的聖地,或者只不過是個大集市?它究竟是技術第一,還是市場第一?究竟是科學家更重要,還是企業家更重要?為什麼中關村的公司總是長不大?好不容易長大了又為何不能避免盛極而衰的命運?政府應當介入嗎?應當干預嗎?應當憑藉行政權力去支援或者阻止某些力量嗎?如果不應當,那麼怎樣制止它的混亂和無法無天?如果應當,又該以怎樣的方式介入?老一代已經過氣了嗎?〃海歸〃將要成為它的主力軍嗎?當跨國公司紛紛進駐之時,它還是小公司的天堂嗎?它還是新技術的發源地嗎?它還是國家創新的一面旗幟嗎?它將會成為一個世界創新中心嗎?也許,它的歷史已經中斷,將被上海深圳這樣的地方取代?
004
003
就中關村而言,要想把所有問題都解釋清楚是一件困難的事。生機勃勃充滿變化的新世界總是不容易理解和把握。像中關村這樣的地區,不僅中國獨有,而且全世界難能有二。它的時間延續至今,跨越我們國家全部改革歷程。從官方立場上看,它作為科技園的歷史是從1988年開始的,然而在一些民間研究者看來,自從陳春先1980年自行其是地創辦了第一家公司,中關村的新革命就已經開始。它的包容性之大,是中國任何一個地方無法比擬的,以至它的人物太多,富人和窮人、博士和文盲,外來人和本地人、高官顯貴和三教九流,都能在這裡找到自己的位置,都有機會在這裡譜寫精彩篇章。它的事件紛繁複雜:經濟問題、政治問題、技術問題、環境問題、社會問題、文化問題、傳統問題、意識形態問題、人的本性問題。每個故事的結局都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然而最重要的是,它的故事還在繼續,所有人物都是〃進行時〃。世界每天都在變化,誰也不能預見他們面對變化將會如何行動。即使你整天生活在這裡,要想說清楚一些事情還嫌所知不足。描述和評論活著的人們非常困難,實在是因為他們距離我們太近的緣故。我常常想,也許敘述一段一千年前的故事會更容易些。
▲虹▲橋▲書▲吧▲。
第3節:前言(3)
我知道,如果我美化官方或者成功者,也許會失去公信;如果我迎合民間輿論,也有譁眾取寵之嫌。總之,無論唯上還是媚俗,都會離開公正從容的立場,使得人們更加簡單化和更誇張地估價某些問題。我並不期望本書的描述能和中關村的正史合拍,那是歷史家的事。我本人的職業是記者,對於人物和事件的取捨,更多的是出於記者本能。需要說明的是,我只是描述了中關村的最主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行業……資訊科技產業,而對於其他領域的故事只是一筆帶過。我希望讓讀者瞭解這裡曾經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