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京實創高科技發展總公司的總經理。政府匆匆忙忙把這個公司創辦起來,名義上是〃發展高科技〃,其真實意圖則是為了把上地以最快的速度賣出去,至少在最初是這樣。
和中關村其他公司經理不同的是,王思紅從一開始就代表政府。她很快得到5000萬元的現金。政府把這筆錢交給她,說是〃啟動資金〃。和中關村的那些寒酸的開拓者們相比,這實在是個大數目。她還從來沒見過這麼多錢呢。〃我甚至無法想像,〃她說,〃5000萬元是個什麼概念。〃
這位前政府官員就這樣一夜之間成了中關村最富有的女老闆。但是當公司的會計人員把財務預算交給她時,她立即意識到,手上這筆錢充其量只是釣魚杆上的一小塊魚餌。這些錢能做什麼呢?設計人員告訴她,你要把農民搬出去,把地推平,還要修路、挖溝、下管子、埋電線、建造鍋爐房,要把所有的公共設施建起來。這是她第一次聽說〃七通一平〃這個詞。〃當時我就蒙了,〃她這樣說,覺得上了政府的當,因為擺在她面前的工程預算至少4倍於那筆〃啟動資金〃。她剛剛把地扒開、放進管子,還沒埋上呢,這點錢就花光了。於是她一邊挖溝一邊賣地,拿著買家的錢來埋管子。就像後來那些賺得腦滿腸肥的土地開發商一樣,王思紅在那一年就已經發現,原來所謂〃開發〃,其實就是一個把玩土地的戲臺子。這在當時有個好聽的名詞叫〃滾動發展〃,也有個不好聽的說法叫〃空手套白狼〃。
上地的建設規劃頗為類似舊時的〃井田〃。這一規劃把大片土地切成方塊,每塊1萬平方米,讓道路縱橫其間,可使每方土地瀕臨交通幹線。這與其說是為了整齊劃一,倒不如說是為了更便捷地出賣土地。當時這位總經理用主要精力去遊說買家購進整方土地,如果有人聲言只需少量土地,她便宣告決不拆開零售。到了3月最後一週,她已經成功地售出8塊,收回至少4800萬元,眼看就要趕上政府當初的全部投資。這給上地帶來一陣樂觀氣氛。為了吸引更多投資者,他們決定再接再厲,投資修建一條馬路,南接白頤路,北達上地,取名資訊大道,全長8公里。政府當日的會議紀要中還留著這樣的記載,把這條馬路〃周遭逐步改造成為美國矽谷式的科技產業區〃。
王思紅就這樣成了那一年中關村的最大刀闊斧的女人。她的激情、果敢和雷厲風行很快就被證明有了用武之地。這一年她做的事情真不少。她搬走324戶農家,拆了1626平方米農宅,砍了4386棵樹,挖了150座古墓,把812個鄉下人改為城裡人,把455個農民弄到城裡去上班,還修了15條路、埋下30公里管道、建了一個供水場、一個供熱廠、兩路高壓供電線路、一個變電站,以及一個擁有4萬門的電話局。隨著這些鼓舞人心的訊息,企業經理們的熱情也被挑唆起來。到1992年年底,至少有21家企業進入王思紅的領地,買走了大約18%的土地。
◇。◇歡◇迎訪◇問◇
第23節:轉變的年代(8)
這事很不容易。然而政府依靠自己的權力和資源進展迅速,讓所有人感到興奮,也成為媒體傳誦的話題。只不過當時公眾並不知道,王思紅是在咬著牙做賠本買賣。因為她每開發一平方米土地就要花費855元,卻轉手以607元的平均價格把它賣出去。這局面就連她本人也感到憂心忡忡。有一次她把這筆賠本生意計算出來,報告上級。她一方面預計〃虧損甚至週轉不動的局面在所難免〃,同時又表明,〃地價太高不利於吸引高科技企業和好的專案進入基地〃。大有意味的是,政府中沒人指責她的〃虧損〃,她的〃賠本難免〃的邏輯很快得到上級支援。那時候政府為了追求心中目標,真是什麼也不顧了。
20世紀90年代前期陡然崛起的工業浪潮是全國性的,它不僅需要大規模〃圈地〃、而且還需迅速延伸的交通系統、大量的資本和技術,以及人力流動,而這一切的獲得都依賴於政府權力。這個時代的中關村,其實成了民間自由意志和政府行政意志的複合體。它的版圖在政府力量的推動下迅速拓展,但真正意義的中關村精神卻沒有隨著一起擴散出去,它依然迴盪在那條陳舊混亂、狂放粗野的白頤路上,自顧自地書寫著自己的歷史。要經過很多年以後,世人才能知道,原來這才是中國資訊科技發展史上的最壯麗的篇章。這個篇章已被深深地打上一個人的烙印。他就是本章開頭提到的王志東。
1992年王志東25歲。從這樣的年齡來看,他在中關村迄今為止的歷史中應當屬於〃第二代〃,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看待他的,他本人則自稱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