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而是依靠宏篇偉論來支撐他們的信念。趙慕蘭是他們當中的一個。她在1991年底來到中關村。此前她在臺基廠大街的市政府大樓出入多年,是那裡的一位中級官員,此後她就成為這一大膽而又艱難的改革程序的設計者和推進者。
←虹←橋書←吧←。
第46節:分裂之家(2)
趙慕蘭屬於20世紀中期嬰兒潮的一代人,在本質上是個懷抱傳統理想主義的改革派,這可以從她早年堅定不移地為自己選擇的專業看出來。她報考大學時,把三個志願欄裡全都寫上〃政治經濟學〃。她後來回顧那個時刻,這樣說:〃就是因為我們國家那麼多年混亂不堪,我很想搞清楚是怎麼回事,所以想知道馬克思列寧到底是怎麼說的。〃這注定是他們那一代人才會有的想法。她出生於一個老牌共產黨人的家庭。父母都是軍人,隨著賀龍元帥的隊伍轉戰南北,戎馬半生,目睹無數廝殺、流血和犧牲。趙慕蘭出生的那一年,正是共產黨勢如破竹奪取全國政權之時。此後她和父母一起分享勝利果實,也品嚐這個國家的動盪不安和你死我活。1977年,停止招生12年的大學重新開啟大門。趙慕蘭獲得機會成為北京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的一個學生。這樣的家庭環境和本身學養,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以為她可以順理成章地成為黨的體系內的中堅,然而她的內心深處卻還潛伏著叛逆的影子。她在畢業後被分配到北京市委宣傳部。她不喜歡這份工作,所以當市政府成立體制改革委員會的時候,她立即要求成為委員會的成員。1991年底趙慕蘭進入試驗區管理委員會,負責組建一個政策研究室。於是這位上級政府的政策制定者,變成了中關村的建設者。像所有來這裡創業的人都會極力推銷自己的商業計劃一樣,趙慕蘭也有,而她要推銷的是一份《新技術企業股份制改革試點辦法》。
那時候中關村擁有1300家新技術企業,較之5年以前多了8倍,可是還沒有一家公司採用股份制。〃股份制改革〃的計劃一經公佈,立即就有35家企業向政府申請改為股份公司。政府已下定決心推進產權制度的改革,奇怪的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一改革進展緩慢。直到1993年4月6日,中關村第一家〃股份制企業〃,北京位元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才宣告成立。
位元公司的主要發起者是一家在5年前成立的公司,依靠經營桌面印刷系統和家庭電話伺服器大獲其利。現在它成功地募集了總值5000萬元的股本。它的自有資產佔了公司51%的份額,其餘部分則由另外4家公司分別購入。用今天的眼光來看,資本規模不大,但在當時卻是個了不起的數字,惹得中關村一陣激動。一大群政府官員出席它的〃成立慶典〃,發表熱情洋溢的賀詞,一個名叫畢德軒的記者撰寫文章,把它說成是〃我國民辦高科技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突破性進展〃。
無論是不是〃突破性進展〃,〃位元〃對於中關村來說都是個好兆頭。大家一擁而上,〃股份制〃以異乎尋常的速度成長起來,至少從政府的統計公報上看是如此。1993年剩下的幾個月裡,有71家成為〃股份制企業〃。1994年又有324家加入進來。1995年599家。到了1996年,這個數字就上升到817家,佔當年中關村企業總數的18?1%。
這是一個穩健而又輝煌的程序。然而奇怪的是,作為這一程序的主要推動者,趙慕蘭始終心中不滿,如鯁在喉。在她看來,這些數字除了能夠讓政府欣慰,並不具有更多意義。多年以後她重新談起90年代中期的中關村,激烈地指責那是〃一個制度建設的停滯時期〃。因為實際情形與她兜售的改革計劃並不是一回事。
趙慕蘭的想法是,讓公司創業者享有自己的勞動成果,也就是讓他們成為公司財產的所有者。讓她失望的是,直到1999年聯想的產權改革完成之前,中關村沒有哪一家企業真正做到了這一點。〃我們當時的設計方案是把公司資產的30%歸屬創業團隊……我們不敢說創業者,我們只說創業團隊。〃她恨恨地說,〃我幹了10年都沒有幹成。〃
不用說,趙慕蘭成了公司創業者的代言人。她利用一切機會在政府中游說,說她提出的〃30%〃與中關村企業傢俬下的要求非常接近。然而問題的要害並不在於這種要求是否合理,而是在於她把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利益關係赤裸裸地揭露出來。
我們已經知道,〃紅帽子〃問題的本質是公司的法律地位和實際情形不能吻合。從法律的立場上看,中關村的企業既然戴著〃紅帽子〃,那麼就不能否認其財產為公家所有。然而從實際程序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