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頁)
們,不約而同地承認,那是一個法律的混沌時代,以致他們無法寫出一篇論文來分析當時情況。80年代整個中國流行的一句口號是,〃遇到綠燈搶著走,遇到紅燈繞著走〃,中關村也是一樣,只不過〃走〃得更聰明,更肆無忌憚。這裡的做事方式是建立在不成文的習慣基礎上,而非法規。有如鄧小平說的一句話,〃摸著石頭過河〃。其中邏輯顯然不是砸碎石頭、削高填低,而是繞開種種障礙和陷阱,以免被淹沒其中。對於這樣一種局面,我們與其說是源自〃中國式的混亂〃,倒不如說是源自〃中國式的秩序〃。
◇歡◇迎◇訪◇問◇虹◇橋◇書◇吧◇
第45節:分裂之家(1)
值得注意的是,從1992年到1994年的大發展之後,中國經濟比中國政治更快地顯露出一些現代特徵。市場供求取代政府計劃;股票迎來新一輪牛市;私人資本浮上來,成為一種公開力量;80%的新就業人口進入民營公司,而與國有體制無關;95%的商品價格由買賣雙方來決定。在這以後出生的中國人很難想像,他們的國家曾經有一個所有商品價格都由政府官員來決定的時代。不用說,政治的一體化並沒有妨礙經濟多元化的程序。工業化的浪潮拉開中國經濟史上最壯麗的一幕,城市的擴張波及整個國家,隨著大批農民失去土地,鄉下的年輕一代湧進城裡。這是迄今為止的世界史上規模最大的移民潮。它席捲了全國38個大城市、333箇中城市、2862個小城市,人數超過1億。
經濟制度的革新成為政府會議上的話題,包括商業體制、工業體制、投資體制、金融體制,當然說得最多的就是財產權力。有意思的是,那時候年輕人個個心急火燎地往前走,他們沉溺於純粹技術的領域,不是忙著賣東西就是忙著寫程式,其中的佼佼者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和老一代分開了,而老一代人正在想方設法清算過去留下的難題。這一年對舊體制提出挑戰的那些人,幾乎是清一色的:40歲以上,在舊制度中度過了半輩子,某些方面很保守,另一些方面不安分,還繼承了80年代的改革遺風……大而化之,居高臨下。這種風尚之所以能夠流行,是因為那個時代的城市改革是一批精英分子自上而下地導演出來的。政府機關裡的那些體制改革委員會,不論級別高低,基本上就是由他們組成。在度過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那一段艱難歲月之後,他們現在捲土重來,要把那些尚未完成的激進主張繼續推行。
1992年中央政府制定一項涉及全國的〃綜合改革計劃〃,中關村成了〃試點單位〃這一計劃由國家科學委員會和國家體制改革委員會聯合制定。。根據儲存至今的檔案記載,當時政府的主要目標,是在現有公司中儘快推進股份制。這一改造的要害直接牽涉財產權利。它表明長期以來只有民間關心的產權問題,現在成為官方的焦點。然而我們將要敘述的這個故事,卻是中關村歷史上最處心積慮也最猶豫不決的篇章之一。
僅憑工商管理機構的註冊記錄,當時中關村的公司財產並不複雜……不是國家所有,就是集體所有。可是實際情形則又不然。我們甚至可以說,中關村數以千計的新公司中,除了用友公司純粹屬於私營性質,其餘公司究竟是誰的,全都不明不白。就像我們在前面曾經描述過的,他們戴著〃紅帽子〃。它幫助企業擺脫了無數夢魘,也造就了許多陰影。隨著意識形態的束縛越來越少,企業資產越來越多,經營者們開始厭惡自己頭上的〃紅帽子〃。他們發現它的〃保護傘〃的作用已經成為歷史,現在它更像是別人家的〃錢口袋〃。它的最為強大的功能就是,讓企業開創者無法擁有本來屬於自己的財產,不管掙了多少錢,都只不過是在為他人做嫁衣裳。
人們相信產權制度存在著重大弊端,有可能迅速改變。這種信念在中關村受到鼓勵,越來越堅定。有多種因素在背後推動這個程序。單就產權制度的改造來說,這是共產黨奪取國家政權之後第二次革命性的變化。第一次發生在50年代初期,它被後來的歷史家們稱作〃社會主義改造〃,其要害是將民間投資者的工商資本收歸國有。國家依靠這種手段獲得了它的早期的工業資產。在很長一段時期,這一成果被當做國家歷史上最重要的經濟變革和政治變革,廣泛頌揚。意味深長的是,現在官方所倡導的新革命,似乎是要將這一程序顛倒過來,其實質是要確立私人對於公司財產的所有權。
不用說,這是一個劃時代的轉變。在經過無數辯論、爭執和猶豫之後,有一些人成了積極的推動者。這是一群理想主義者,具有很濃的書生氣,不是依靠實際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