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也是灰塵矇蔽。一句話:這個地方是長期閒置的所在。
這裡沒有圍牆,只是主體樓門口有一道拉合的鐵條門,看樣子平時這裡是沒有人值班看守的,只要把這個門一鎖就行了。整個樓裡我只看到了一男一女兩個年輕人,他們站在一間空空如也的辦公室的窗邊,像是那種有點文化的中國青年。他們此時在這裡存在,肯定與我們的到來有關,但好像不是負責接待我們的,因為他們從來不跟我們打招呼,也不指引我們參觀。我估計他們可能是來開樓門的,我們一走,他們就會鎖上樓門回家去了。因為,這裡到處都是積塵,不能坐,也沒有什麼可以玩的東西。
據介紹,緬共時期,緬共中央在部隊裡分別建立了黨委、黨支部、黨小組等黨的各級組織。1972年又在全縣十多個區相繼成立了區政府,同時相應地建立了區黨委,鄉級建立黨支部或黨小組。1972年8月1日,北佤縣人民政府成立,同時相應地建立了緬共北佤縣縣委,與區級黨委政府的情形一樣,縣委政府兩個牌子實為一個機構,實行一元化領導。下屬機構有政法武裝部、財政部、政治部、農業部、交通部、*部和各區區委政府。
第十一章 縣城奇怪事(3)
1989年4月17日,緬共中央所在地的邦桑(今邦康)暴發了趙尼來、鮑有祥領導的脫離緬共的起義。當時,緬共各級黨組織及職能機構處於混亂甚至癱瘓狀態。為穩定局勢,維持正常的工作秩序,起義首領及時調整了各地各級領導機構,並及時配備了責任領導。下設機構有組織局、公安局、財政局。
1988年12月20日,趙尼來、鮑有祥等人倡導建立了緬甸民族*黨,1989年“4·17”起義後改稱為佤邦聯合黨。原緬*員紛紛改換門廳,登記加入了佤邦聯合黨。到1991年,北佤全縣聯合黨黨員已發展到1萬多名,全縣各地建立了70個黨支部。目前,勐冒縣有聯合黨勐冒縣委、勐冒縣人民政府和勐冒縣政協三大首腦機關,仍合為一體,實行一體化領導。
同時,將孟聯區從北佤縣析出,設定為中央直轄的南鄧特區;昆馬區、王冷區和巖城區的7個毗鄰鄉一塊析出,設為龍潭特區;建立了11個行政區(街)。縣委政府下面,設立了組織部、縣委辦、外事辦、財政局、稅務局、糧食局、交通局、農林水利局、城建局、文教局、公安局、武裝部、工作隊、工商局、宣傳隊和經濟綜合開發總公司等縣屬機構。
這麼龐大的機構,為什麼沒有人來這裡上班辦公呢?有人告訴我說,這裡只是一個象徵,開全縣大會的時候才會在這裡舉行,平常辦事的人直接就找到領導家裡去了,領導家裡的辦公條件比這裡好多了。就像鮑有祥接待我們就安排在他的美心賓館裡。
3�縣委政府裡有一個世界上最大的牛頭骨
在一間有橢圓形長圍桌的小會議室裡,我們終於看見了那個有著傳奇色彩的巨型水牛頭骨。它被鐵絲拴住,掛在進門左邊牆上的一顆鐵釘上。牛頭骨對面的牆上有一幅巨大的勐冒縣地圖,標註文字用的是緬文。這個會議室裡沒有椅凳,黑色的桌面上積塵累累,肯定也是一個長期閒置的地方。
這麼大的牛角我確實是沒有見過,甚至連想象都想象不出來:兩隻角連在牛頭骨上,是一架完好的牛頭骨整體。兩角頂尖之間的直線距離是2�28米,弧線距離是2�78米,見者無不為之驚歎。
據說,這架巨形牛角來歷不凡。20世紀30年代末,公明山區歐刷鄉耿上寨的達索在戶算南大買下了一條水牛,牛價18斤大煙,賣主是一位叫黃洋的漢族商人。此前黃洋買此牛於孟定。牛角雖然奇長,但牛身卻稍小於一般的水牛。因為兩隻角實在太長,牽到耿上寨時,連寨門都進不了,把柵門擴充後才進了寨。這牛在達索家一直被視為寶貝,從不外出放牧,只在寨中餵養。到了它年老的時候,由達索的孫子達那用以祭獻新房。此後收藏其角,年年供奉。1978年,勐冒縣公明山區政府將之視為珍貴文物,送到縣上收藏保管至今。曾於1999年帶到中國昆明世博會展覽,引來陣陣驚歎聲。
佤族朋友告訴我說,葫蘆、木鼓、牛頭、牛角是佤族社會各領域廣泛使用的標誌圖案。佤族自古以來就崇拜牛。傳說,牛是司岡裡的母親,是人類最早的祖先,人類出自司岡裡的第一天,就跟牛一起遭受猛虎的侵襲和吞食。起初,人類只能坐以待斃,可是牛卻用自己的雙角勇敢地抵禦,甚至將猛虎置於死地。在佤族的生活和藝術積累中,牛角漸漸成為勇敢和自衛的象徵。因而,在佤族部落的寨門或家門上,常常雕刻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