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手。每抱怨一次就換手。儘管似乎很難、很糗、很灰心,也要換手。即使在成功了十天之後又抱怨,也要換手。一次又一次從頭開始。即使周圍其他人都放棄了,也要堅持下去。即使周圍其他人都成功了,而你個人到目前為止的最佳紀錄是兩天,也要堅持下去。
當心陷入”抱怨輪迴”
有個老故事是這麼說的——兩個建築工人坐下來一起吃午餐,其中一個開啟便當盒就抱怨:“惡!肉卷三明治……我討厭肉卷三明治。”他的朋友什麼話也沒說。隔天兩人又碰面吃午餐,同樣地,第一個工人開啟便當盒往裡面看,這次他更火大了,說:“怎麼又是肉卷三明治?我痛恨肉卷三明治。我討厭肉卷三明治。”他的同事一如前日,仍然保持沉默。第三天,兩人又要準備吃午餐,第一個工人開啟便當盒,又大叫起來:“我受夠了!日復一日都是一樣的東西!每個有福的日子都是吃肉捲三明治!我要吃別的東西!”他的朋友想幫點忙,便問他:“你為什麼不乾脆叫你太太幫你做點別的?”第一個人滿臉疑惑,答道:“你在講什麼啊?我都是自己做午餐。” 。。
我怨故我在(6)
厭倦了肉卷三明治嗎?那你也是每天自己做午餐。改變自己說的話。不要再抱怨。改變你的言語,改變你的思維,你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當耶穌說:“尋找就必尋見”時,這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原則。你所尋找的,你一定會找到。當你抱怨時,你就是用不可思議的念力在尋找自己說不要、卻仍然吸引過來的東西。然後你抱怨這些新事物,又引來更多不要的東西。你陷入了“抱怨輪迴”,這樣的現象將在未來自行實現—表露抱怨、招致抱怨;表露抱怨、招致抱怨;表露抱怨……就這樣一直反覆延續,永無休止。
卡繆在《異鄉人》裡寫道:“仰望灰暗的天空,閃爍著星座與星辰,頭一回,我的心向宇宙善意的冷漠敞開。”宇宙是善意的冷漠。宇宙——或神,或靈,或無論你如何稱呼,都是善意(好)的、卻也是冷漠(不在乎)的。宇宙不在乎你是否用話語呈現思維的力量,為自己呼求愛、健康、快樂、豐盛、平安,或為自己引來痛楚、苦難、悲慘、孤單、貧窮。我們的想法創造我們的世界,我們的話語又表明了我們的想法。當我們用消弭抱怨來控制言語時,我們就能主動創造生活,引來我們渴望的結果。
不抱怨觀念
你如果大聲喊”痛”,傷害就會出現;如果抱怨,就會遇上更多想要抱怨的事。這是行動上的吸引力法則。當你抱怨時,就是用不可思議的念力,在尋找你自己說不要、卻仍然吸引過來的東西。
所謂的”抱怨”,就是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然而,生命中足以讓我們有理“抱怨”的事件,其實寥寥可數。我們的抱怨多半都只是一大堆“聽覺汙染”,有害於幸福美滿。
鮮少有人知道自己抱怨的頻率有多高。抱怨就好比口臭,當它從別人的嘴裡吐露,我們就會注意到;但從自己的口中發出,我們卻能充耳不聞。
要成為不抱怨的人(監測並改變自己的言語)很難,但並不代表你做不到,也不代表你有什麼毛病。既然你接受了不抱怨的挑戰,代表你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就能開始將抱怨從生活中驅除,你的內在焦點也會轉移,變得更快樂。
不抱怨行動
自我檢視一下:你經常抱怨嗎?你已經一個月或是更久沒有抱怨了嗎?如果你一個月抱怨一次以上,那麼你可能已陷入慣性的抱怨狀態。
你可能說你不會、或不常抱怨;你認為你只有在事情著實惱人時,才會抱怨。當你想為自己的抱怨辯解,先捫心自問,這次經歷是否真的那麼糟糕?讓你抱怨的實際原因很嚴重嗎?然後再下定決心,實踐不抱怨的承諾。
戴上紫手環(或橡皮筋,還是使用其他自我監控的工具),然後只要抱怨就換手。儘管似乎很難、很糗、很灰心;即使成功十天後又抱怨,也要換手。就算其他人都放棄了、或是都成功了,也要堅持下去。
改變自己說的話,不要再抱怨。當我們用消弭抱怨來控制言語,就能主動創造生活,引來渴望的結果。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抱怨與健康(1)
在我們的文化中會自行實現的預言,這恐怕是最致命的一項——年老就代表衰退和健康不良的臆測。
——瑪麗琳?弗格森,《寶瓶同謀》
我們抱怨,是因為能嚐到甜頭
我們之所以會抱怨,就和我們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樣:我們察覺到抱怨會帶來好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